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21370
 輕舟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通緝沙氏變色蜥 偶想揪團去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胃痛如絞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旅遊小心的寄生虫
作者: 輕舟 日期: 2013.03.29  天氣:  心情:
可怕的黑熱病
利什曼原蟲症是由利什曼屬的原蟲類病原感染一年後所引起的疾病,其傳播媒介為白蛉。由於利什曼原蟲很難由型態區分,由疾病之臨床症狀可分類為皮膚型、黏膜皮膚型和內臟型。利什曼原蟲之生活史包括前鞭毛體(promastigote)及無鞭毛體(amastigote)兩種形態。無鞭毛體於雌性白蛉腸道發育成前鞭毛體後移至咽喉及唾液腺中,當其叮咬宿主時進入宿主皮下組織內,於宿主巨噬細胞內發育成無鞭毛體,再以無性生殖(二分裂方式)大量繁殖,並將寄生之細胞脹破,繼而感染其他細胞,其中部分原蟲會留在上皮組織,造成宿主組織潰瘍病灶。一年後有的侵入深層器官(如淋巴腺、骨髓、脾臟及肝臟等)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細胞,造成內臟型利什曼原蟲症,即俗稱黑熱病,希臘等南歐地區很流行喔。
診斷利什曼原蟲症主要依據臨床及實驗室診斷,過去實驗室診斷多以個案侵入性檢查取得骨髓、脾臟、淋巴節組織切片進行鏡檢。近來發展利用特殊抗體,抽取病患血液即可進行檢測。利什曼原蟲症治療傳統藥物為注射五價銻或是用較昂貴的Amphotericin B,這兩者均須於醫院單位內進行治療,所需經費較高,新的治療藥物Mitefosine 為口服且安全性高,價格便宜,已成為流行地區治療藥物新趨勢。
利什曼原蟲症感染風險,包括有否傳播媒介及帶原個案存在。傳播媒介需考慮白蛉吸食行為,嗜吸食人血或動物血,亦或兩者兼具,要瞭解這些相關因素,則須對區域內白蛉分布進行田野調查。白蛉屬雙翅目白蛉科(Phlebotomidae),全世界約有500餘種,其中約30種可作為利什曼原蟲之傳播媒介,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分布之白蛉種類最多。
臺灣最早有關白蛉報告為日本人Tokunaga 於1940年在宜蘭大同鄉發現一隻未能鑑定種類之白蛉雄蟲,1966年連日清博士於宜蘭、台北、高雄、屏東、花蓮等地利用燈光及動物引誘進行採集調查,經鑑定共有4種,包括鮑氏白蛉(Phlebotomus barraudi )、江蘇白蛉(Phlebotomus kiangsuensis)、台灣應氏白蛉(Phlebotomus iyengari taiwanensis)及麟胸白蛉(Phlebotomussquamipleuris)。
白蛉
白蛉屬雙翅目毛蛉科白蛉亞科(Phlebotominae),是一類體小多毛的吸血昆蟲,全世界已知500多種,亞洲近40種。成蟲體長1.5~4mm,呈灰黃色,全身密被細毛。
標籤:
瀏覽次數:250    人氣指數:1250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通緝沙氏變色蜥 偶想揪團去ㄋ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胃痛如絞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