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傅佩榮《向莊子學智慧》道是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人心與道心(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人心與道心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5.02.10  天氣:  心情:
『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四句十 六字,在中國固有文化中,是被稱譽為道統、心傳的。說到中國文化,從黃帝、 堯、舜以來,經三代而凝定。這是重人事的,從人事而傾向於道(「志於道」) 的。本於人,向於道的文化,是本著不偏不蔽的中道去實現的。人心、道心、執 中,扼要的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特質。這一特質,不僅是儒家的,也是道家的,說 是儒、道、諸子所共同的,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春秋以來,學術思想趨於自由 ,百家各有所重所偏而已。

  有關人心、道心、執中的解說,『荀子』「解蔽篇」(解蔽,就是不蔽於一 [P148] 邊而得乎中道),是現存較古的一種。如說:「夫道者,體常而盡變,一隅不足 以舉之。……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何謂衡?曰:道」。這是不偏蔽於一邊,而衡以中道的意思。但怎樣才能體道 而中衡呢?『荀子』提出了:「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曰:虛壹而 靜。……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這是以虛(則入),壹(則盡),靜(則察 ),為治心知道的方法。其後又說:「昔者,舜之治天下也,不以事詔而萬物成 。處一之危,其榮滿側;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 微。危微之機,惟(大清)明君子而後能知之」。『荀子』說到了「而中縣衡」 、「人心」、「道心」、「危」、「微」、「壹」、「精於道」,與『大禹謨』 所說,顯然有關。『大禹謨』是古典,還是「梅賾所釆竄」,雖然有待考證;也 許舜時還沒有如此圓熟的成語。但從『荀子』看來,「人心」與「道心」、「危 」、「微」、「精」、「壹」,都是古已有之,不失為中華文化共通的特色。荀 子的解說,在中國文化開展中,屬於儒家,重於人道的一流。如從中國文化共同 [P149] 的根源(書、易、詩,都是古代傳來的)而不同的開展來說,儒家以外,儘可有 不同意趣的存在。

  『大禹謨』為儒家所傳,解說也都屬於儒家。早期的『孔氏傳』說:「危則 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據此,精與一,屬於達成執中的方 法,與『荀子』說相同。朱子以人心為人欲,道心為天理,而執中為人欲淨盡, 天理流行。陽明以為:人心與道心,只是一心,而有真心與妄心的別異;這當然 也歸於盡妄存真。宋明理學──盡人欲而存天理,盡妄心而顯真心,無疑是儒者 深受當時的佛教,主要是禪宗的影響。然從老、莊、佛法、大乘正宗的空有二輪 來看,應還有不同的解說。「危」是形容人心的;「微」、「精」、「一」是形 容道心的。依人心以向道心,順於道心,與道心相應,體見於道;體道見道而又 不違(不礙)人心,這就是允執其中。這是本於人,志於道的進展過程中,所有 恰到好處(中)的方針。孔子曾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 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智者與賢者,是 [P150] 重道的,而太過了,就會莊子那樣的:「蔽於天(道)而不知人」(『荀子』說 )。愚者與不肖者,每每是不及,拘於人事而不知有道。太過與不及,都是偏邪 而非中正的。對人心與道心,不能正處中道,正是中國聖賢所慨歎,佛教聖賢所 呵責的。在這中國文化復與的機運中,對人心與道心的中道,我願略加論列,以 祝贊中國文化,佛教文化的復興。這不是為了立異,不是為了爭是非,所以題為 「別說」,聊備一解而已。(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我之宗教觀』) (續1)
標籤:
瀏覽次數:98    人氣指數:298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傅佩榮《向莊子學智慧》道是什麼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人心與道心(二)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