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禪師男與法師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2.11.17  天氣:  心情:
《大乘起信論》
所謂「四信」,即首先要信仰「根本真如」。因為真如之法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其次還要信仰「佛」、「法」、「僧」三寶。《起信論》認為,在了解了大乘佛法的全部要義之後,就要進一步懂得如何堅定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如果有了以上四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之心,那麼成就佛果也就有了根本保證。

  在堅定了以上四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之心之後,還必須進一步修習五種德行,這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止觀。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成就佛果,達到涅槃、解脫的境界。

  《大乘起信論》這種「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的思想理論體系,充分體現出中國大乘佛教的理論色彩。例如,《起信論》的思想體系,以為一切諸法都是從「一心」(「眾生心」)所造,它通過「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的相互關系,從而產生出種種差別變化的萬事萬物,這完全是中國大乘佛教理論所具有的特色。過去有人認為,《大乘起信論》的「一心」即「眾生心,和《老子》一書中所講的「道」與《易經》中所講的「太極」十分相似,而「一心」、「二門」之說,也與「太極生二儀」如同一轍。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這裡順便講一下,就是《起信論》把其思想理論體系歸納為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這種把本來極為複雜的理論,歸結為十個字的作法,可說是對中國傳統思想進行歸納的一個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學者在總結自己的思想體系時,常常運用這一方法,目的是使後人便於記憶和掌握。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如當代一些國家領導人和專家、學者,在闡述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時,仍然愛用一甚麼、二甚麼、三甚麼等幾個要點來歸納…總結,目的是使大家便於掌握自己思想觀點的精神實質。如建國初期,我們講過渡時期總路線時…總愛講「一化二改造」等等。現在也有人常常講對待任何比賽時,要做到「一顆紅心二種准備」等等,因此,我認為,《大乘起信論》的思想體系「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不僅明顯地具有中國大乘佛教理論的特色而且也帶有中國傳統思想的特色。

  三、從本書的主要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可以看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大乘起信論》闡述了許多重要理論概念,如「真如」、「阿黎耶識」、「熏習」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圍繞著「真如緣起」說來展開的。可以這樣說,「真如緣起」說是《大乘起信論》的主要理論基礎。

  「真如緣起」說,是中國大乘佛教所特有的一種緣起理論。它是在印度佛教原有的「業感緣起」和「阿黎耶識緣起」等理論基礎上,吸收中國佛教思想的特點而形成的。

  所謂「真如緣起」說,是指一切諸法都是從「一心」(「眾生心」)這一「真如」派生出來的。《起信論》認為,這是由「真如」分出「二門」,即「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變化而來的。「心真如門」又名「不生不滅門,是從宇宙萬有的本體方面來說的,「心生滅門」又名「生生滅滅門」,是從宇宙萬有的現象方面來說的。「真如」本來是一片清淨,怎麼會分出「二門」來的呢?《起信論》認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為「無明」。由於「無明」的妄念執著,從而生起生滅變化的森羅萬象。「真如」和「無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關系是「二而一」,本來,「真如」是淨法,「無明」是染法,兩者有所區別。但「真如」會忽然念起,名為「無明」。「無明」是依「真如」而起,是「真如」的一種勢用,它本身沒有自己的本性,所以兩者又是一致的。因此「真如」就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即」不變」、「隨緣」,所謂「不變」,即不變自性絕相。意謂「真如」的自性即清淨本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絕對平等,無有差別之相。所謂「隨緣」,即不守自性隨緣,意謂「真如」不守自性,隨順「無明」而起生滅變化,顯發出無限的差別現象。

  「真如」的「不變」、「隨緣,表示了「真如」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宇宙的實體,但又隨順「無明」而起種種生滅變化的森羅萬象,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

  在《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中,包含有許多重要的理論概念,如「阿黎耶識」、「熏習」等等。

  所謂「阿黎耶識」,就是依據絕對平等的「真如」,生起差別的「無明」妄念,然後「真如」和妄念又相互和合。《起信論》說,依如來藏(真如)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所謂「不生不滅」,是指真如的本性絕對平等,無有生滅;所謂「生滅」,是指由無明妄念而起的相對差別、生滅變化的現象。說它「非一」,是指真如的不生不滅與現象的生滅變化截然不同。說它「非異」,是說真如的不生不滅與現象的生滅變化猶如水與波一樣,誰也離不開誰。離開水不會生起波,離開真如也就沒有生滅變化的現象。

  《起信論》又說:「阿黎耶識」有「覺」和「不覺」兩種含義。所謂「覺」,就是覺了真如自體的智慧。所謂「不覺」,就是不覺了真如的無明。「覺」與「不覺」,也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依「覺」才有「不覺」,離開「覺」也就沒有「不覺」,同樣,依「不覺」才有「真覺」,離開「不覺」也就沒有「真覺」,正是由於「阿黎耶識」有「覺」和「不覺」二種含義,所以才能從「不覺」中派生出無數的妄念。這種「妄念」有九種相,所謂「三細六粗」,這九種相,包括了一切染污之法。《起信論》把宇宙萬有看作都是由於人們的「無明」即愚昧無知所派生出來的,是一種「妄有」,所以是「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對於「真如」(淨法)和「無明」(染法)的相互關系,《起信論》又用「熏習」的理論來加以闡述。所謂「熏習」,是指通過一種事物的連續熏習影響作用,而使另一種事物的性質發生變化。猶如我們所穿的衣服,本來是沒有香氣的,但如果有人用一種香料來熏習衣服,那麼這件衣服就會有香氣。《起信論》認為,正是由於這些熏習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染法和淨法相互作用,相續不斷。

  總起來說,《大乘起信論》的基本理論「真如緣起」說,闡述了「真如」(「一心」)與一切法(宇宙萬物)的關系。它以「真如」(「一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的實體,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真如」(「一心」)所派生出來的。不僅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真如」(「眾生心」)所生,而且佛的境界的緣起也是出於「眾生心」(眾生的自心),因為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無量功德。所以,歸根結底,信仰大乘,就是信仰自己的心,證悟大乘佛法,也就是證悟這個自己的心。《起信論》說:「自信自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就一定能夠證悟佛理,達到成佛的境界。總起來說,著重自己內心的修行,一切的一切,都發出於心,最後又回歸於心,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理論,也是《大乘起信論》所主張的全部宗教宇宙觀。

  綜上所述,《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包括它所闡述的幾個基本概念如「阿黎耶識」、「熏習」等等,都是在印度佛教理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明顯地帶上了中國大乘佛教理論的特色。所以我們說,《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正是因為《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所以問世以來,即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據前輩一些學者的考證,《大乘起信論》在我國梁隋之際即已開始流傳。因為它內容豐富,文字通順,特別是在組織結構、思想體系和理論基礎等方面,都具有中國大乘佛教的特色,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受到廣大佛教學者和信徒的歡迎,因而得到廣泛的流行。人們把它看成是大乘佛教理論的入門概要之書,竟相研習,爭作注疏,從而影響到其後形成的各個宗派,對中國佛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大乘起信論》問世以來的廣泛流行,首先表現在歷代的一些佛教學者對它竟作注疏。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梁代,就有真諦及其弟子智愷等為《起信論》作注(後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到了隋代,不僅有多種《起信論》注疏出現,而且還有人吸收和引用《起信論》的思想,用以建立和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其中代表人物有慧遠、智顗、吉藏和湛然等。這說明,隋代以來,不僅《起信論》的注疏日益增多,而且其思想巳對各家各派產生了重大影響。

  到了唐代,《起信論》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就更大。特別是華嚴宗和禪宗,在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受到《起信論》的重大影響。

  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不僅撰有多種《起信論》注疏(其中有的也有人疑為偽托),而且汲取了《起信論》中的許多重要思想,用以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等,都滲透著《起信論》的思想。在他的影響下,華嚴宗四祖澄觀和五祖宗密等,也都十分重視《起信論》,并作有注疏。

  禪宗的南宗創始人慧能,更是大量運用《起信論》的思想,組織其理論體系。由其門人匯集的言行錄《壇經》一書,可說是處處體現了《起信論》思想。如《壇經》中所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等的頓悟理論,就是受到《起信論》中「真如緣起」說的理論影響而形成的。《壇經》中的其他理論,也或多或少受到《起信論》思想的影響。禪宗的其他禪師,可以說無一不受到《起信論》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從延壽的《宗鏡錄》開始,以後所有禪師的著述,幾乎無一不汲取《起信論》的思想,可見《起信論》對禪宗思想影響之巨大。

  宋、明、清數代,雖然中國佛教已漸趨衰落,但仍然有多種新的《起信論》注疏出現。如宋代有子睿的《起信論疏筆削記》。明代有真界的《起信論纂注》、正遠的起信論捷要、通潤的《起信論續疏》、德清的《起信論直解》、智旭的《起信論裂網疏》等。在清代,則有續法的《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和《起信論疏記會閱》等,可見《起信論》對中國佛教影響之大。

  近代以來,由於楊仁山居士的大力提倡,《起信論》在數十年間風靡全國,由於研習此論而起信佛之心的不計其數。因此,《起信論》在當時佛教界仍然備受關注。特別是一些佛教學者掀起的關於《起信論》的真偽之爭,促使爭論的雙方都去深入研究《起信論》思想,這就更加促進了《起信論》思想的流傳。當時的一些佛學院校,都以《起信論》作為大乘佛學理論的入門書,用之作為基本教材。一些佛教僧人和居士,也把《起信論》看作是進入佛門的要籍而勤加研習。一些著名佛教界人士如倓虛、慈舟、桂伯華、徐文蔚、圓瑛等,也都為之作注疏或講義。直至建國以後,一些佛學院校仍然繼承以往的傳統,把《起信論》作為學僧必讀之書。近年來還出版了多種為《起信論》作新的校釋的書。

  總起來說,《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它是中國佛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中國佛教各宗派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正是由於《起信論》所代表的思想,在中國佛教思想中有其獨到的價值,所以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和學習。
標籤:
瀏覽次數:176    人氣指數:1576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禪師男與法師女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1)
 
住戶回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