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4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6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5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2.08.21  天氣:  心情:
而平川彰博士在『印度佛教史』之第三章第三節中則認為是:

第一是由部派佛教而來的發展;至今為止,一般認為大眾部發展成大乘佛教………
第二是佛傳文學…………
第三是佛塔信仰…………

個人則覺得大乘佛教的出現,應該是在佛教與其它教派或文化上不斷的衝突、激
發、融合或者是佛教本身自我的檢視、討論與融合的狀況下,才不斷發展出新的思
維而產生的,因為這可以很容易的從各個部派所提出之主張中,來看出這些論點是
具有一定的軌跡及原因的,而不一定是世尊的說法有分為所謂的「三時教」或「五
時教」之論。

大乘的中觀般若思想正是因為說一切有部的「我空法有」之故而產生的論點,因為
「法有」的觀念,對中觀學派來說,這個論點會造成沒有徹底的體證二無我(人無
我,法無我),意思就是,依據世尊的「緣起」來說的話,這「法」的實有現象都
是因緣會合而相依相成的(輪迴也是),所以「法」是無自性的。那麼,
在那個「無我」的背後,當然是沒有一個承擔輪迴的實有本體(空的)。而且,當
強調或者說明「法實有」之時,那麼便會很容易的造成眾生去攀緣那個承擔輪迴的
主體(輪迴的主體既然是一個主體,那麼就是屬於色法)而無法完全徹底來去除我
執了(必須連色法都不再攀緣,才能徹底去除我執),這就是「緣起性空」。換個
方式來說,「空」的觀念是在修正「我空法有」太過於討論與執著「法有」的觀
點,返回世尊的「無我」之說,但是由於它包含了「法」的思想而更為寬廣與深
遠,因此,便換個稱呼,謂之為「空」。

中觀學派強調「空」的思想雖然是更深一層的表達與說明了世尊「無我」及「緣
起」論,但是卻很明顯的在闡述「萬法唯假」的觀點,再加上一些中觀的論師往往
會流於世間法的一邊,造成「惡取空」的錯誤認知,此外,中觀學派著重解釋緣起
即空性的空性之勝義,反而欠缺了解釋空性所包含萬有的現象及原因(既然直指空
性,何需再解釋世間現象),以故,在中觀學派盛行後,出現了瑜珈學派,他們便
是站在無明妄執的凡夫渴望知道萬法真相的立場,去試圖克服中觀學派所欠缺的直
觀性,因此提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瑜珈學派除了依此觀點來做為了解
宇宙生命真相的方法,也依此論來解說輪迴的原因是由於業具有不斷新陳代謝的相
續動態之性,而這個性能會受到環境的感染(熏習)而造起實相的功能,所以,也
並沒有一個實有的靈魂主體來承擔輪迴。(而是由一種心識叫阿賴耶的功能來承擔
之)

不論如何,中觀學派雖稱「中觀」,但是多以「無」的方法來破除凡夫的無明妄
執,而瑜珈學派則以世俗較為瞭解的「識」為方法來消除凡夫的無明妄執,這兩種
方法對於一般人來說是,前者太深奧,後者太複雜,皆不太適合,由此出發,再加
上世俗的見解,認為「無我」的背後總是覺得有個什麼,於是,便發展出來成熟的
如來藏思想了。這樣的說法,似乎不太讓人苟同,因為如果要探討如來藏思想的初
期來源,是可以追溯到部派佛教的上座部及大眾部的「如來」及「藏」之說(但是
中觀與瑜伽又何嘗不是如此,要上溯部派佛教的思想),不過,完整呈現「如來
藏」(Tathagata Garbha)一詞的則是『大方等如來藏經』(約西元250年),此
經的出現,大約是在瑜珈學派理論所依據的『解深密經』同一時期,因此,誰先誰
後倒是無法清楚,但是,如來藏的思想則是到了西元350~400年出現的『究竟一乘
寶性論』才算略微完善,這就能確定如來藏較完整的思想是比瑜珈學派晚的,然
而,真正成熟的如來藏思想,則是要到『大乘起信論』(約西元400年後)的成
立,來完整說明如來藏緣起及結合瑜珈學派的阿賴耶識思想時才算完成。
因此,雖然如來藏的思想很早便出現,但確定是受到中觀與瑜珈的激發而成熟與完
備。
標籤:
瀏覽次數:183    人氣指數:1983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4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6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