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4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2.08.16  天氣:  心情:
如此的回答,在當時是看起來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業」這個答案,指的是
身、語、意所產生的習慣性行為,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無法完全能夠解釋及代表
這個會輪迴的主體,於是乎,在佛滅之後,對於「無我」及「靈魂」(實我)之爭
論有越來越激烈的趨勢,因此,部派佛教的大德們便不得不面對這些不斷而來的攻
擊予以回應及解釋。在代表原始佛教轉入部派佛教時代中最著名的『那先比丘經』
裡面便記載著那先比丘對於這些攻擊有著以下的回答:

「一者去一者來人從精神生至老死後精神更趣所向生。展轉相續是非故精神亦不離
故精神。人死以後精神乃有所趣向生。」

這個意思便是「業相續」之故,因為人的身體與精神,從生至死是無時無刻地在變
化,在這個不斷的變化中,卻又是無間斷地連續著,所以,在時間中所有的存在事
物或是人,只要它是不間斷的連續,我們便可以說它是同一個存在物或是同一個
人,因此,便不需要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存在事物或人來代表那一個形而上的主體,
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們的存在是因為有一個不斷地相續(攀緣)及變化(非永恆)
的主體。這也是「緣起」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性,那就是「相續性」。

正是這些認知不清的爭論,在部派佛教中,為了方便解說在「無我」的背後有個這
麼來表現一切人類的現象,於是便不得不把這個答案予以名稱化,而最早展開實際
行動的便是上座部的犢子部,他們把這答案就稱之為「補特伽羅」了(見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30)。雖然這個稱謂解決了「無我」與「靈魂」(實我)之
間的問題,但也因此而招致了其它部派的反對,於是,在這時,便掀起了在佛教歷
史中最早的「判教」思想了。

一般認為,說一切有部(一切有就是一切法有之意)是首先提出反對此一論述的,
他們認為以無常造作的「補特伽羅」來承擔這輪迴的主體,充其量只能承認在身心
和合的相續關係(業相續)而已,所以「補特伽羅」只是個「假我」,是非實有
的,而且世尊對於這「假我」也早已說明,更本不需要另立他說。因此,說一切有
部為了強調「人無我」,便提出「法實有」的主張了。這個「法」就是表示一切,
意思就是說,世間種種的現象,無論是方是圓、是大是小、是有形是無形、性質、
物理、精神或心識等皆稱為「法」(有形的是叫做色法,無形的是叫做心法),以
故,在觀察與分析這些現象(法)後,則「法」是實有存在的現象,這樣一來,除
了保有世尊在世時所說法的原貌,而且也同樣的解決了「無我」與「靈魂」(錯認
的實我)之間的問題了(因為法實有之故,不需另立靈魂或補特伽羅來承擔為輪迴
的主體)。這樣的主張就是「實有論」,也就是「我空法有」的論點了。

在西元前約100年前,部派佛教的分裂在開始緩和後,所謂的大乘佛教思想便開始
出現了,然而,對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至今為止,許多的學者及專家們的說法是
不一致的,例如,印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之自序中認為:

從「佛法」而發展到「大乘佛法」,主要的動力,是「佛涅槃以後,佛弟子對佛的
永恆懷念」。
標籤:
瀏覽次數:122    人氣指數:2322    累積鼓勵:1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禪宗的中心思想:探討如來藏5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