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90330
 amand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book]下指令方法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book]一讀一行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book]內心安寧
作者: amanda 日期: 2018.07.01  天氣:  心情:
寂靜之道: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寧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31328

=====內容簡介=====
  人人皆可親近擷取的心靈智慧
  藏傳佛教領袖級心靈導師——希阿榮博堪布,
  以精華語錄傳遞美好祝願,
  萬千讀者的生活因此而改變!

  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顯現,心清淨,外境自然清淨。
  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放鬆下來,不再對抗而是從中學習;
  護持著心中的善願,專注地認識自己、對他人關愛與分享。
  持續的修心將使你安靜而敏銳,重拾內在的喜樂和優雅。

  在這浮躁的年代,總是充斥著太多資訊與情緒、責任與壓力,
  讓人很難靜下心來,專注而莊重地做好一件事,
  對於真假、好壞與是非的分辨,也越發感到茫然。

  但很多時候,擔憂、焦慮的產生,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小,只裝得下自己,
  哪怕只是一個小問題,在閉塞的心胸和眼界「加持」下,也會變成無法承受的大困境。

  唯有重拾平靜調柔的心,才能在忙亂的生活中釐清優先順序,
  覺察是哪些執著迷思困住了自己,也囿限了我們對人事物的看法,而找回真正的方向。
  藏傳佛教知名上師希阿榮博堪布,
  在本書中針對現代人關切的種種生活困惑與煩惱,
  自歷年來的開示與文章擷取出精華內容,以系統性的語錄形式呈現,
  引導讀者認清實相、了解自我,並進而轉化心念,
  以對治負面情緒、處理人際關係、因應生命挫折。

  堪布將深刻的佛法與人生哲理,藉由一朵朵智慧的語花,善巧地融入日常的形貌,
  通篇所流露出的慈悲、睿智及幽默,引人深思、吟味不已。
  所有眾生都有一顆本自具足的菩提心,希阿榮博堪布以文字傳遞的這份美好祝願,
  將引導我們從狹隘、僵硬、矛盾重重,走向寬闊、溫柔、和諧圓融,
  發現真正的隨喜與幸福之道。


=====內容連載P1=====

內文摘錄1【第一部>四法印】

【執著】

有一些成見和誤解比較容易糾正,只需要稍稍改變心的習慣,還有一些錯誤的假設從久遠以來流傳至今,已經成為「真理」和「常識」。我們如果想活得更真一點,有時不得不做個沒有「常識」的人,甚至是叛逆者。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於人們對自身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執幻為實,沒有認識到事物皆依賴各種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剎那生滅,不是固有和恆常不變的,佛教裡稱之為「無我」和「無常」。

無常粉碎了我們對安全感、確定性的幻想,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腳下隨時可能踩空時,便本能地想抓住什麼,這就是執著的由來。而我們想抓住、想依靠的東西本質上卻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而生。

如果你把痛苦純粹當作一種負面經歷,想方設法要避免它;或者認為痛苦意味著失敗,要是自己能力足夠,一切都擺得平,就不會有痛苦,如果你這樣想,毫無疑問,當遇到挫折時,你會分外感到壓抑、焦慮和不公平。

一切痛苦都來自於自己的執著,如果有人讓我們痛苦,我們首先應該檢視的是自己。

無始以來,我們所追求的都是過得更好更快樂、更有安全感,然而,這種追求至今仍沒有結果……是時候停下來重新思考了。如果不糾正兩個錯誤,我們很難得到真正持久的安樂,一個是在缺憾中尋求完美,另一個是只想自己快樂。

【諸行無常】

多數的人往往要到迫不得已的時候,比如遭受突如其來的變故,才會意識到無常的存在,所以總誤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要知道,造成痛苦感受的不是無常,而是自己對無常的恐懼。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的原因。

無常的意思是變化。除了變化,生活中還有什麼呢?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生命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四季更迭,人事代謝,身體、情緒、思想,無一不在變化之中。

無常像一個面貌醜陋、內心溫柔的怪人。不熟悉的人,害怕看見他的臉;了解他的人,能與他愉快相處。

無常不好也不壞,開心還是傷心,全看自己的立場和態度,與無常沒有必然關係。佛陀希望我們明瞭:一切都會耗盡,一切都是無常,毫無例外。即使是佛陀本人也示現了疾病、衰老和圓寂。

=====內容連載P2=====

如果我們認為某些無常是好的、溫和的,可以接受的,某些無常則無法接受,這說明我們並沒有真正領會諸行無常的深意。說到底,我們還是不夠謙卑,不肯徹底放下心中的傲慢和成見去認識無常。

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變化起伏,有得有失,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無常是生命的規律,你會放鬆下來。

倘若沒有無常,黑夜永遠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遠盼不到陽光燦爛,得病的身體永遠不能恢復健康,離別的人永遠不能再相聚,這樣的世界想想都很糟糕,不是嗎?

人的一生中有順境也有逆境,然而無論何種際遇,如果能轉為道用,透過它認識生命的本質,就都是一生的財富,得失起伏無不是覺悟的契機。

【快樂】

快樂就在身邊,可是我們要麼因為心不夠靜,察覺不到,要麼因為它轉瞬即逝,我們來不及感受。

如果不把快樂一味寄託於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來的刺激,那麼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擴大的。

有時候,人們並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試著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我們會發現情緒就像天空的浮雲,變化多端又隨時消散。遠看一朵一朵彷彿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走近才發現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不要被情緒推著到處亂跑,轉過身正視它們,看它們從何而來,往哪裡去。事實上,你就是想不間斷地生一輩子氣、發一輩子愁,也是辦不到的。

每天讓自己的心安靜片刻,只為單純地去聽、去看、去感受。

事情過去了,就不要太煩惱、太生氣。生活原本就是變化無常,喜憂參半,甚至帶點混亂的。

很多事情都不可強求,自己盡了心就好。做事之前善加考慮,從善意出發也盡心盡力了,即使結果仍不盡人意,這份善心依然會積累福報。

內文摘錄2【第二部>修行綱要】

【愛自己】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

不往內觀照,無法真正消除迷惑;不心懷溫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並且首先是針對自己。缺少對自己的慈悲,很難真正對他人慈悲。

對自己友善並不是放縱自己,因為放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不尊重自己,而不能讓我們心安樂。友善意味著以溫和的方式了解自己,帶著幽默感去觀察自己的傲慢、無知、冷酷、僵硬。

=====內容連載P3=====

自卑與自負一樣,遮蔽了我們的當下,使我們不能清楚地認識自己,同時也阻礙了我們與外界的交流。因為缺乏交流,我們感覺孤單、孤立。

當處於情緒的低谷又孤立、封閉時,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比其他人都更悲慘。但是,情況肯定比想像的要好。不要相信有個叫「命運」的傢伙在專門跟你作對、故意要整垮你。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你失意、無助、沒有安全感。你的感受是眾生普遍的感受,你並沒有被遺棄。

在遇到痛苦挫折時,放掉對自己的擔心、憐憫、評斷,不再只是在「我對我錯、我行我不行」的圈子裡打轉,放鬆下來,單純地去感知自己內心的感受,並且去與外界溝通,欣賞一下花草和晨風,也許痛苦依然強烈,卻不會讓你窒息、讓你絕望到走投無路,因為此時你的心打開了。

自以為是有時也表現為自卑。堅持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這個觀點,這不是自以為是又是什麼?

在開放的心中懷著敬意看待自己當下的體驗,尊重自己的洞見,不否認自己的缺點和過失,也不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失去內心的莊嚴。即使面對自己的狹隘、冷漠、混亂,依然不忘記知足和感恩。

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不放棄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才會願意去體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覺悟的潛力,才會相信他人覺悟的潛力,並因此走上大乘菩薩道。

【你我他】

我們的信念、理想、價值觀什麼的往往被利用來強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衝突的、戰爭的各方,沒有一個不認為自己有理的。

自以為是不僅割離了我們與當下,而且還使我們更容易受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別人。在觀察自己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誠實和專注,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傷害了自己和他人。

每個人都有良善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只要內心還有執著,就不能避免對人對己的傷害,嫌惡那些無明習氣更重的人,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

正是因為全社會都極力推崇分別心,人與人之間才會這樣疏離,世界才會這樣四分五裂。分別心使我們用孤立、分離的眼光看待事物,萬事萬物之間的聯結便在我們眼中消失了,所以我們很難以包容的心面對世界,而且相信自私就是利己。

=====內容連載P4=====

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等能給自他帶來安樂的精神品質,也就是說,要關注其他生命的福祉,並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以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

有人不知道怎樣印證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偏差,方法其實很簡單:看看你的「自我」是否依然強大,你與他人、與世界之間的界分感是否依舊強烈。

既是有緣做一家人,就彼此珍惜、尊重,不要試圖用貪愛去束縛對方,由愛生怨、由怨生恨,枉自荒廢珍寶人生。

【喜樂】

喜樂針對自己是感恩,針對他人是隨喜。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眼裡的禮物越來越少,雖然得到的越來越多,我們卻認為這是理所應當,因為自己聰明、能幹、努力。並非所有比我們更聰明能幹、更勤奮努力的人都擁有比我們更富足安適的生活,只能說我們更幸運,而我們卻忘記感念自己的福報。

很多人的問題都在於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外表、才智、地位、財富、受用,好了還想更好,一生的精力都用在追求更好上。藏傳佛教的修行體系裡,第一步就是觀修暇滿難得,對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

我們一輩子都在擔心失去,便一輩子都在抓取、囤積,永遠沒有滿足感。不知感念自己福報的人大概很難理解那種無所希求的歡喜。

懂得珍惜美好的經歷不難,修行人卻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報。在痛苦磨難中仍能體味本心、保持喜悅安寧的人,是真正的修行人。

為別人的成功、健康、善舉、快樂等等而高興就是隨喜。只有開始隨喜這項訓練時,你才會看到自己的嫉妒心有多強。你力求冷靜和客觀,但也許你只是不想隨喜讚歎某人,你的委屈和失落不過是嫉妒心在發作而已。

嫉妒除了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看不見別人的優點,並讓我們的內心備受煎熬外,什麼好處也給不了我們。

嫉妒表面上是對別人不滿,實際上反映的是對自己不滿。我們在哪些方面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就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對別人的嫉妒。

=====共勉之=====

=====暇 滿 人 身 難 得=====
http://vajrayana.asso.fr/Chinois/Theories-C/perfect_life-C.htm

介紹何謂「八無暇」及「十圓滿」
標籤:
瀏覽次數:79    人氣指數:79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book]下指令方法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book]一讀一行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