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懂「分手」更重要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好聚好散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美國九成CEO都打過校隊
作者: 捷客 日期: 2019.06.27  天氣:  心情:
我發現我的學生中 在學校裏喜歡運動的學生在職場上都表現不錯
無論參加網球 籃球 排球或游泳隊 都可以培養團隊精神
而團隊精神是企業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

美國九成CEO都打過校隊,哈佛「球學」創辦人:運動能成就不凡
2019-06-27 12:10聯合新聞網 讀.書.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小貼士
頂尖學習未必找到高薪工作或人生志業,四肢發達頭腦也能不簡單。本書作者球學創辦人何凱成以自身的成長故事為引,進而深入理解學習的多元價值、運動對人生的影響等層面。他說:「我一直想做的事,是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要讓分數成為定義人生的唯一價值。」
他從運動中找到自信,學會紀律、領導、團隊合作、時間管理、溝通技巧、如何面對挫折與迎接挑戰、領導能力……,這樣的心態與能力,是無法從課堂上學到的;也唯有透過讀書來養成。兩者並重,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何凱成

有些事讓我更堅定自己想做的事。當時我住在北京王府井,每天搭地鐵上班。有一天,在前往地鐵站的路上,看到馬路旁有人在倒立,我很好奇,走近看,發現地上放了一個碗和一張照片。照片裡,那位倒立者站在受獎台上,他是金牌得主。
後來上網搜尋,發現這個人叫張尚武,十二歲加入中國大陸體操國家隊,曾在2001年獲得北京世界大學運動會男子團體與吊環兩項金牌,當時他年僅十八歲。不過,他二十多歲受傷退休,二十五歲時因竊盜遭判刑四年半,後來減刑,提前在2011年4月出獄。
他退出體操隊後,曾經嘗試找工作,像是保全,卻因為身高只有151公分而遭拒絕;請熟人介紹工作,對方卻嘲笑他:世界金牌選手還需要找工作?張尚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他的爺爺腦血栓,病情愈來愈嚴重,他想賺錢給爺爺治病,卻沒有一技之長,只好上街賣藝。
那個場景震懾了我。他是金牌運動員,卻沒有發揮的舞台,只能出賣多年苦練而成的技藝來掙錢。
我也是運動員,卻有這麼好的環境和機會,運動,扭轉了我的人生。兩相對照,我發現,一定是哪裡出了錯。或許張尚武曾經做錯事,但是,這個體系一定是更大的問題。我想改變這個現象。
大陸的體育人才培訓體制,延續了前蘇聯模式,一切以贏得奧運金牌為目標。所有運動員都是從小開始培養,根據身高、體重選擇合適的項目,送入培訓體系,每天訓練至少八、九小時。訓練體系完全獨立,沒有時間學習一般課業。
換言之,體育歸體育、課業歸課業。不少人退役之後,因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謀生無門,只能做些薪資較低的工作,甚至在街頭賣藝,或是流落街邊乞討。
張尚武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他曾說過,自己加入國家隊後,再也沒有童年,也沒有上過學。
成績頂尖卻極度忽視體育
在大陸工作期間,我也擔任哈佛大學駐北京的面試官,有機會接觸當地學生。這些學生在自己國家都是頂尖人才,人生格局卻不免受到局限。
我曾經面試一個學生,他穿著正式,準備了厚厚一疊資料,看起來充滿自信。當他坐下來,我們聊起他的人生,他開始感到困惑,為什麼我們不看他帶來的資料?
身為面試官,我的重點是要了解這個人,例如:最近讀什麼書?對什麼事有熱情?如果他談到自己有興趣的事物,而且表現卓越,都可以提升他的錄取機率。這些,是書面資料看不到的。
來面試的學生已經是頂尖中的頂尖,符合哈佛要求的還是少之又少——在我擔任面試官那年,哈佛錄取的大陸學生不到十個。
即使他們順利進入哈佛,但是碰到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其中不乏比他們優秀的,他們拿到人生中的第一個「B」,常常承受不了。他們一直是人生勝利組,不曾真正輸過,沒有試過被撞倒再自己爬起來,進了大學才發現原來自己沒那麼好。有些人就這樣得了憂鬱症,有些人更因此退學。
在大陸工作這一年,我體會到,美國教育體系很重視運動,把運動視為教育的一環,也藉此培養優秀人才與領導者,有九成的企業CEO,在大學時代都參加過校隊。就像哈佛,學術成就非凡,但他們的核心理念,是透過運動傳達教育的精神。反之,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亞洲地區,多半只重視一種價值——課業成績。
即使《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這本書在大陸大賣,「成績不代表一切」的觀念開始被接受,但幾乎每個申請哈佛的學生,特質仍是大同小異:很會念書,卻鮮少有運動的習慣。
想讓99%的人愛上運動
顯然,在大陸的教育體系裡,缺少運動這一環。我開始思考,如何擴大運動市場,讓更多人看見運動對人生的助益。
組織運動聯盟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當時NFL在大陸市場的定位,是「只要賺到1%就好」。我質疑,為什麼不是讓99%的人都喜歡上美式足球?當時我還年輕,很沒禮貌地直接質問主管:「怎麼那麼笨?這是什麼策略?」
不過,我當時的主管蕭琳(Stephanie Hsiao)很坦誠地回答我:「你想做的事,已經超過NFL的目標。」
她說的話,我到後來才明白。不可能寄望一家外商解決當地的社會問題,要改變現狀,必須讓當地的家長知道,運動對孩子的重要;也要讓學校知道,運動對學生和社會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透過運動,我學會英文、交到朋友,進入哈佛,體悟到人生不應該由一種價值決定;也是在這所世界知名學府,我成為美式足球隊跑鋒,在一次次的訓練,以及1,731碼跑陣、12次觸地得分的實戰生涯中,解答了我的許多人生課題,開啟新的視野。
我就是最好的見證。
所以我不想放棄。我跑去紐約,找上一級主管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表達自己的想法。結果當然沒成功,但他也建議我,可以考慮自行創業。
其實,早在遇上五月天來錄節目時,我就有創業的想法,甚至還加入創業家俱樂部(Kairos Society)。
創業家俱樂部的成員都是身價百萬美元,我之所以能加入,是因為我的夢想是把美式足球帶到中國大陸。可是,創業應該怎麼開始?如何生存?商業模式是什麼?我毫無頭緒。
競爭不該只是會考試
我在台灣出生、成長,十三歲之前的學業成績並不理想,除了籃球等運動,無法從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原因,但是如今我愈來愈清楚,這樣的結果不是我的問題,而是整個體系的問題。
台灣,乃至整個亞洲的教育,都太重視考試成績,甚至把智育當作判斷一個人的唯一價值,很少幫助學生探索智育之外的天賦。不少學生對未來感到徬徨,缺乏自信,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我可以憑藉運動天賦進入頂尖大學,是因為美國提供各式各樣的競爭,但這種情況很難在台灣發生,因為我們的競爭只有考試。
於是,考試引導教學,相較於全美國有六成學生參加運動校隊,台灣學生參加運動校隊的比率不到3%。學生每天的生活,不是在考試,就是在準備考試,或者,不是在補習,就是在補習的路上。
然而,如同我在哈佛體悟到的,「學習如何學習」遠比分數更重要。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不應該過早限定未來的職涯。
在國、高中階段,教育應該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天賦,藉由跨領域的嘗試發現熱情所在。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校園的運動比賽會分不同季節進行,就是讓大家有機會嘗試不同運動,找到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項目,不必被迫選擇某一種。
我深深感受到台灣與美國教育觀念的差異。那麼,能不能把我所獲得的恩澤與力量,帶給和我一樣的人?
我因為運動而受益,如果要做一份值得付出的工作,我希望是透過運動,改變家鄉的教育觀念,讓這裡的學生、家長、教師都能體悟,孩子的學習之路不止一種,成就也可以多元。
書名:《球學:哈佛跑鋒何凱成翻轉教育》
作者:何凱成
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19年6月21日
標籤:
瀏覽次數:135    人氣指數:135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懂「分手」更重要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好聚好散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