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072743
 幸福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轉貼~林懷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戀物癖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貼~林維朝
作者: 幸福 日期: 2009.06.20  天氣:  心情:
林維朝  (1868~1934) 字德卿 , 號翰堂 , 嘉義新港人 , 祖籍漳州龍溪。光緒丁亥秀才。

林維朝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 字德卿,號翰堂,別署怡園主人。自幼嬌生慣養,每飯須人,但資質聰穎,飽讀四書五經,喜好小說、弦管樂曲與棋奕。由於親族欺壓,遂奮求學,於清光緒13年(1887年)考上秀才。清光緒20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曾組織壯丁團練,維護地方安寧。日人據台後,在林維朝傳承漢學的登雲書院設立保良局,書院從此停辦。林維朝乃返回大陸福建老家,後因水土不服兩年後返台。 

日明治39年(1906年)嘉義大地震 登雲書院被夷為平地,林維朝為延續漢文化乃在怡園開設義塾授課,在艱困的環境下仍不為時勢所屈。而新港的奉天宮也因大地震嚴重損毀,林維朝除率先捐款外,並向日本總督府申請公開募款許可,動工修建新港奉天宮,歷時十年於1917年完工。


日明治43年(1910年)擔任新港區長兼任保正,獲選為嘉義廳誌編撰委員,因擘畫輕便鐵道有功,逐漸展露實業經營的才華。明治44年辭去區長一職,專心致力於事業的發展。大正3年(1914年)因整頓嘉義銀行有成,被選為理事長。 


大正九年(1920年)其子林蘭芽以年少之姿擔任新港庄長,林維朝親題「公爾忘私」橫匾訓勉,後來林蘭芽將此匾贈與其在政壇日漸崢嶸的侄兒林金生,從此成為林家家訓。林維朝樂善好施,每年的農曆過年前,必大量發送白米,救濟貧苦民眾,直到家中僅餘兩斗白米為止,昔日被新港人公認為是萬家生佛的大善士。 


大正11年(1922年)為搶救因日本政府皇民化教育而逐漸衰微的漢學,乃在怡園成立「鷇音吟社」吟詩品文,獎掖文教,舉辦春秋祭孔,並重新創辦「鳳儀社」,如今這個近百年的國樂團仍然琴韻悠揚,他更獎倡「舞鳳軒」北管劇團,由於堅持不耍花腔,因而使新港贏得「北港巢」的聲譽。





林維朝有二子,長子林蘭芽1892-1977)次子林開泰均為新港仕紳。而離林開泰後世子孫,精英豪傑輩出,最為新港人所傳頌,林開泰古厝地靈人傑被譽為「博士穴」。



「怡園」為林維朝故居,初建宅居格局不大,係在林維朝考上秀才後,合院的形制上才開始整建、改建、擴建,而最恢宏的時期約為700坪,並分為「南門樓-西河衍派」與「北門樓-紫薇拱照」進出。



民國72年(1983年)林氏家族因住屋不敷使用,拆除部份外護龍與房舍,仍保存正堂及南門樓及牆體,建起二間連棟三樓樓房;民國79年(1990年)都市計劃中正路拓寬為15米,林家以人工代替機械施工,將北門樓及牆體又再向內退縮4米,而原來的南門樓因無路可退下,只好遷至北側圍牆內。而昔日怡園,花木扶疏,清靜幽雅,在新港的都市計畫中成為追憶的名詞。



1999921大地震,怡園正屋「學仔廳」前的軒亭,柱體全部出現傾斜,雖經雲科大空間設計系主任邱上嘉複勘(9211022震災地區歷史建築複勘調查報告書),由邱永春父子 (曾維修鹿港元昌行係新港人)負責修護。不過從 停滯的工程來看,恐怕期待不能太樂觀,即便它是「林懷民的祖厝」。

林懷民的先祖從漳州龍溪渡海來台,定居在台南嘉義縣的新港。到了曾祖父林維朝這一代,林家迅速興盛起來。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年),二十歲的林維朝考中了秀才。

這在仍處于天朝邊緣的台灣來說,是項了不起的成就,它也反應了中央帝國的統治方式──她通過意識形態,而不是武力來維系龐大的疆域。接下來的林維朝,沒有繼續追逐科舉成就,而繼續充當一名富有創造力的地方鄉紳。他指揮家族壯丁清肅土匪、處理爭端、興辦學校,在那個中日政權交替的混亂歲月,為家鄉充當保護者與穩定者,本地人用“北頭仔皇帝”來稱呼他,說他“喊水會堅凍”。
 

  
十七世紀,貿易商人把原產於閩南中國的鮮艷瓷器、瓶、缽、罐,從交趾航線,運到日本長崎平戶島,行銷日本市場。當時日本茶道盛行,來自南國鮮艷的陶瓷器被茶道人士所喜愛,視為珍寶,冠上了航線的名稱,故稱為『交趾燒』,雖然戰後被名為交趾陶,但至今民間仍稱為『交趾陶或交趾尪仔』。 

交趾陶原產於閩、澳一帶,( 汕頭-閩江以南)、 屬低溫軟陶,大量用於南式寺建築裝飾,集繪畫、文學、戲曲雕塑與燒陶於一身,祈祥納福與社會教化的題材和溫潤亮麗的釉彩廣為大眾所喜愛。早期隨先民拓墾建築宅第來台生根台灣,成為特殊的南島本土民間裝飾藝術。

新港在廟宇工藝的發展源自 1904、1906年,兩次嘉義大地震,震垮了聚落的信仰中心新港奉天宮。鄉紳林維朝先生,主持重建工作時慧眼獨具,聘請了南中國名匠師,人稱"尪仔福"的洪坤福大師,來新港承作廟頂剪粘與交趾陶,結識了廟口捏麵生意人客庄梅清雲,因而把此一技藝傳承下來,代代相傳,讓新港成為全國營造寺廟的重鎮。

從業匠師之人數為全台之冠,故有所謂『新港剪粘交趾巢』之號稱。

林維朝飽讀四書五經,曾親筆以行草寫下「初囀集」、「怡園唱和集」、「勞生略歷」等詩文稿,最近由國史館出版。這位出身嘉義新港的「參事伯」或以直接的歷史敘述,或以間接的詩文,對歷經巨變的台灣,有相當深入的描寫。

林維朝曾孫媳婦、中正大學文學博士陳素雲說,林維朝對地方史料的蒐羅與建構,可以作為區域史甚或台灣史重建的基盤。民國五○年代,新港、北港曾爆發笨港之爭,論戰焦點始終環繞在「笨港是否被洪水沖毀?」

哪座廟才是清朝康熙年間設立的笨港天妃廟正統?陳素雲說,新港人認為歷經洪水氾濫等災變的舊笨港已被沖毀,原天妃廟的文物及笨港縣丞署遷移到新港,新港才是舊笨港的傳承者。北港人則認為舊笨港並未被毀,朝天宮即是天妃廟、才是媽祖廟正統。


民國七十七年,大甲鎮瀾宮改變赴北港進香路線,改道到新港遶境進香,笨港之爭風雲再起,北港朝天宮甚至指控「笨港毀滅論」是新港奉天宮在民國五十六年才編造出來的偽史。

陳素雲說,新港文史研究者再度向林家求援,林家提供「怡園唱和集」中的一首七律「祝新港奉天宮落成式」的詩註,證明林維朝在一九一七年寫下的詩稿中已敘述笨港天妃廟遭洪水沖毀之事。


陳素雲說,剛出版的「林維朝詩文集」確認新港媽為「祖媽」、北港媽為「二媽」。人類學者王嵩山則說,各媽祖廟一向強烈關心自身的正統問題,可能會有「異見」,台中科博館曾針對相關遺址進行研究,或可相互參照。

清領時期的秀才林維朝在紅太陽高高掛的日據時代,林維朝照樣為家園朋友排紛解難,照樣開私塾,敎家園子弟讀四書五經,林維朝的小小努力,就好像浮現在黃昏紅太陽旁一顆閃耀的小星星。林維朝公爾忘私,不忘教導他的後輩,這種精神是一代傳一代!然而在早期的新港已經提倡扶掖後進的蘭社同人:人民敬業樂群,文人結吟社,以振新風雅、服役後進為宗旨,組織「蘭社」。 文風大盛、人才輩出、奠定了豐厚的人文基礎。

廟口音樂會,新港的藝文活動相當鼎盛,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了,尤其是傳統音樂類的社團在新港更為風行,由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之曾祖父,前清秀才林維朝於光緒年間創立「鳳儀社」,為新港開創聲弦絲樂之樂。


從林維朝的手稿發現日據時代的新港,有很多的糕餅業及釀造業,酒不能私釀後很多工坊改做醬油,那時每一座醬坊都是選用【黑豆】為材料,所有的製程都需仰賴手工和日照來進行,入陶缸需日曝180天,充份的享受南方的溫暖,慢慢的蘊釀成滴滴精純且不添加防腐劑的黑豆醬油,這樣的手工產業走過80年依舊存在於古宅稻埕中。

而接著台灣開放釀酒業後,結合新港的良質蓬萊米成立合法酒場生產純米釀「蓬萊米酒」及各類酒品,更進一步以新港農民種的鳳梨,以尊重養生之道用傳統陶甕釀造「鳳梨醋」濃鬱的酵素味,贏的消費者的喜愛現在是工場內當紅的養生醋,成功的增加農業的價值。



標籤:
瀏覽次數:166    人氣指數:2166    累積鼓勵:1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轉貼~林懷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戀物癖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