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2,91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390330
amand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不離婚的秘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聖嚴法師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母親這種病
作者:
amanda
日期: 2014.09.15 天氣:
心情: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7481
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母という病
作者: 岡田尊司
譯者:張婷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9/08
-----------------------------------------------------------
作者序
母親,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都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
會有現在的你,是因為有孕育你、扶養你的人。
那個人就是母親。
生下你的母親,只有唯一一位。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大抵來說,養育你的人也是同一位,因此,更是特別的存在。
每個人都想被這個特別的人所愛,想被她寵愛。
就算嘴上說「那一點都不重要」的人,在小時候應該也是一直如此渴望著。
雖然一直很渴望,卻得不到回應,所以會懊惱、悲傷、氣憤,終至放棄。現在或許只是用「不渴望」來保護自己。
可是其實仍希望被愛。仍希望母親能多看看自己、更珍惜自己。也因為這樣的想法揮之不去,即使到現在才會只要一聽到、一想到母親,就會起戒心。
雖然嘴裡說那無關緊要,但卻始終無法完全捨棄那份執著。
不過,這是一定的。因為孩子本來就是帶著追求母愛的本性誕生的。
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為母親所愛。
如果無法得到,那麼終其一生都會一直渴望、執著於母愛。這是很悲哀的宿命。
母親與孩子的愛,在本質上是不對等的。
在嬰兒時期,每個人都只能仰賴父母生存。
然而父母自己也有許多狀況,他們的愛與關懷並不一定只會對孩子付出。
即使對孩子而言,母親是絕對唯一的存在,但對母親來說卻不一定是如此。
有的母親會一直把孩子當小孩般對待與照顧,依照自我意志支配孩子。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母親就如同神祇般,孩子無法違逆母親那如神般的存在。
因為想為母親所愛,孩子會想要回應母親的期待。
但是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關係,將會妨礙孩子確立自身與獨立的過程。
必須要對孩子漸漸地放手,如果有所猶豫,因而錯失了良機,將使得孩子失去自立的機會。
這樣的事情在母子之間很容易發生。
從一個邂逅開始
和他的相遇,是在我念大學的時候。
就稱他為M吧。M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敏銳、感性而溫柔。只要看到M,就有一份安心感,跟他在一起非常快樂。當時我是文學院的學生,經常和他聊文學或電影、聊人生的意義,一聊就忘了時間,直到深更半夜。
然而,隨著和他越來越親近,很快地我發現M另外的一面。一旦他陷入低潮,就會判若兩人似地開始自我封閉,說一些很負面的話。例如要我不要跟他這樣的人來往,或是說他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等等。事實上,M曾數度自殺未遂,徘徊在生死的關頭,我也看過他那沾滿著鮮血的遺書。
M的生活方式本身,可以說在某方面是具有毀滅性的。當經過長久的努力之後,好不容易一切進展順利了,卻親手將它全部毀掉。在他的生命當中重複出現這樣的狀況。雖然他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才華與魅力,卻沒有好好地發揮出來。我雖然能夠體會M心裡的悲傷,卻一直無法理解為何要一直傷害自己到這種程度。另一個我所不能理解的是,M把自己的母親說得極壞。
有一次我遇到他的母親。M的母親在學校擔任老師,和丈夫離婚後自己一手把小孩扶養長大。是個講道理、認真、具美貌有氣質的女性。感覺上跟我從M那裡聽來的「只是個普通的人」截然不同,。
可是,在她說話笑瞇瞇的臉上,有時會在一瞬間突然變得沒有表情。那就是當我們談到M的時候,她會突然用冷淡的口吻說:「像你這樣的人,怎麼會跟那樣的孩子來往呢?我真搞不懂。」然後開始不停地述說M的不是。
剛開始我以為她只是謙虛,便舉了M的優點想替他說話。但M的母親卻帶著威嚇的表情,開始用更激烈的言詞來否定M。在我啞口無言的同時,才發現她否定的口吻和M自我否定的時候像極了。我開始有些明白,M的痛苦根源是來自於母親。
之後,我轉到醫學院、專攻精神醫學。之後我遇見了許多懷抱著各種痛苦的人,但是我發現,在那些痛苦背後,或多或少都隱隱約約隱藏著母親的身影。這個想法,在經過二十幾年之後,越發強烈。
蔓延開來的「母親病」
現在的親子關係,特別是為與母親的關係而感到苦惱的人越來越多了。
原本應該是最堅固的情感牽絆,現在卻變得脆弱而且不穩定。
顯現在外的,就是虐待的增加。兒童諮商的案例,在這二十年當中增加了四十倍。然而,這只不過是冰山的一角。在冰山的底層,還有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的虐待,或是精神上的虐待及心理上的支配。可以看得出,與母親之間不穩定關係擴大的孩子當中,有三分之一會表現出對母親有不穩定的依附關係,即使長大成人後這個比例也幾乎不會改變。
邊緣性人格障礙或進食障礙、憂鬱症或焦慮症,為各種上癮症所苦的人激增;然而在這些症狀的根底,經常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不穩定有關。案例的問題越是根深柢固就越和母親有關。相對地,即使是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的案例,也有不少在改善母親的關係後,本身狀態產生戲劇性的改善。
不只是那些與母親有摩擦或是反抗,一看就知道關係不穩定的人,即便是表面上看起來關係良好的母子,其實是孩子方面遷就母親、受母親支配,以其他的形式顯示那份勉強的案例也不少。
不論是有自覺,或是刻意逃避,母親這種病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侵蝕他們的人生。
由於這個緣故而為那不知所以的痛苦、空虛感、自我否定感感到煩惱的人並不在少數。
許多人不知道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而在當中掙扎著。
為了避免失敗受傷,所有的事情都不去認真面對,也不跟他人建立坦誠的關係,只是消極地過著自我的人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過著行屍走肉的日子,在無形當中自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總是看別人臉色、不說出自己真心話、遷就別人,以及老是扮演吃虧角色的人,也一樣不懂為什麼自己只能這樣活著。
與母親關係不融洽,覺得沒有什麼意思的人,也會覺得這不過只是跟母親的關係而已,只要將自己與母親切割開來,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甚至,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很無聊,這麼想的人也不少。
不少人覺得,跟父母的關係是不需要拿出來討論的問題。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想,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更加失落、受到更多的傷害。
對於有自覺與父母之間的齟齬或不和諧感覺的人,也許還可以說是願意面對問題的人。
同樣地有許多人,雖然覺得自己與母親的關係良好,但實際上是其中一方強迫自己忍讓順從,或是對父母過度言聽計從,或者是親子立場對調。
在旁人看來宛如朋友般的親子關係,或是看起來很孝順的孩子,但實際情況其實是孩子在配合不穩定的父母,被父母所綑綁而犧牲孩子自己的人生。
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
母親這種病,不單只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母親的關係不穩固的問題,而且絕不會僅止於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而是左右你所有人生的問題。
因為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羈絆,不單純只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母親這種羈絆的病,是情感上的病,而且不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病。
你和母親的關係,是從你出生,不,應該說是從你出生之前、還是一個受精卵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你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和你以臍帶相連,證據就是留在你肚子上的肚臍。
從你出生瞬間開始,被擁抱、哺乳、照顧養育。那已經超乎了心理上的關係,而更深一層的關聯。沒有了這些,你不會生存下來。即使不完全是如此,但你能像現在這樣,是因為有照顧你的人。
對於還在成長發育的你的大腦或身體來說,最初跟母親相處密度最高的時期,可以說就是造就你這個人的最特別時期。
最能夠反映出你在幼年時期有沒有獲得滿足、有沒有安心感的,就是你和母親現在的關係。
如果幼年時期得到母親充分的照料,在母愛的關注中長大,就容易和母親形成穩定的關係。
然而,若不幸的,母親的心思被其他的事情所占據,因為各種狀況無法親手照料年幼的你,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
由於這個特別的時間,不只是身體,也是形塑大腦與心靈無可替代的時期。因此它的影響,不只及於你的人際關係或精神壓力的敏感度、對孩子和異性愛的方式、精神上的健康,甚至對你的身體健康、壽命,還有老化的程度都會有影響。
就連神經纖維的傳導或受體的數量這種大腦分子層級的構造,都會因為那段時間你有沒有和母親一起度過,有沒有獲得良好的照料而有所影響。
一直都和母親一起,受到她的安撫、照顧下長大的小孩,因為自己一直都有人愛,受到保護而能獲得安全感。
這不只是心理上,也會和生理的體質結合。和母親的情感穩定的人,對精神壓力的承受度較高,也不容易憂鬱。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
剛出生的那段,即使只是和母親短暫的分開,大腦的構造也會產生差異。更何況長期不在身邊,或者是母親有什麼狀況無法擁抱或照顧新生兒的話,其影響之大更是無法估計。
這樣的孩子一生將會都被懼怕不安、不容易與人熟稔、對精神壓力敏感、缺乏自信等原因糾纏,活得很辛苦。
並且,在幼年時期沒有好好受到母親照顧的人,將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容易有照顧不好孩子的情形。
母親這種病,和人的根本存在相關,它的影響大到在不知不覺當中會帶給人生重大的改變。
也正因此,這樣的人會一直執著於父母的愛。
那是因為人會本能地感到不足,覺得必須修復,所以不得不追求。
即使知道每一次的渴望都會造成傷害,然而還是不得不這麼做。
即使在毫無由來的痛苦中翻滾,也要掙扎著想辦法克服,那都是因為源自於父母的執著。
對父母的執著,會表現在想要治好母親這種病的潛在願望。
那既是一種痛苦,也是一個轉機。
只要你去追求,就有機會克服。
本書是面對母親這種病,理解那種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從中提供恢復的線索。
祈望你能跟著本書一起,藉由回顧你的人生,或是注視現在生活當中,能將盤據你身上的那種母親病,純化為結晶,讓它變成你心中無可替代的寶物。
-----------------------------------------------------------P1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有母親病的人,都對雙親懷抱著執著心。無論是因為幼年時期獲得的愛不足夠,所以才一直渴望;或是因為幾乎要被過於沉重的愛壓垮,都會繼續拖著這個十字架。
孩提時代不為雙親疼愛,內心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就越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越想得到認同,因而一直對父母懷抱執著心。越是被父母過度疼愛,卻缺乏最重要的部分,就越是長不大,也越無法脫離母親的懷抱。
牽扯的型態有千百種。如果是因為覺得想被愛、想被認同,導致以過度的行為來表現,有時候結果反而會變成折磨父母的一種反彈。也有人因為被父母親當作洋娃娃般的疼愛,從小在父母的支配下長大,自己一個人就什麼都不會,只得仰賴雙親,但同時憤怒與不滿卻一直悶在心裡。
得不到父母認同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廢人,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為自我否定所困。為了懲罰自己,有些人會耽溺於自殘的行為中。當中也有人想要給一直否定自己的雙親好看或是想要報復。這些報復行為,有的是直接攻擊父母讓他們受痛,也有很多人是用毀掉自己讓父母心痛,間接讓父母嚐到痛苦的滋味。
也有否定不認同自己的雙親,將他們從自己的人生切割出去,才勉強保住自己的人。只是,即使和母親保持距離,盡量不見面,也並不表示就能保有內心的平靜。
雖然不是直接受到脅迫,但是不被母親認可、不被愛的想法,會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某一隅,對任何事情都積極不起來,或是很容易被負面思考所困。那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母親,永遠對你的所作所為,不停低聲耳語:「所以我說你不行嘛」。
也有人明明已經離開父母,卻一直渴望一個能代替父母的人,持續耽溺於補償性的行為。然而,為了得到能代替父母的人努力做出令人感動落淚的事,更多時候得到的卻不是回報,而是更大的失望或背叛。即使如此,孩子仍無法放棄,仍會繼續追求那個幻影。
渴望母親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厚,這是人的本質。
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同的人會描繪出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是有母親病的人會有幾個共同的徵兆。
例如,其中之一就是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在不覺間在心理轉變成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當事人。
-----------------------------------------------------------P2
他的各種人生姿態在某種意義上,便是如何從這個自我否定中逃脫、企圖克服它的軌跡。
有些人會拚命努力做一些受人肯定的工作,提出成果。
也有些是把自己偽裝得很堅強,不讓人看見弱點,藉以取得平衡。
不過,有些烙印太深刻、傷痛太殘酷,會像詛咒般緊緊跟隨著那孩子,持續對那孩子的人生造成傷害。
就算憑著努力取得成功,確立堅強自我、磨練自己的人,也不一定能夠完全克服這個根深蒂固的傷。很多時候即使表面上偽裝得很好,內心深處還是殘留著空虛和不安。
失去重要的東西或碰壁的時候,一旦無法妥善偽裝,好不容易維持的平衡就會開始一片片瓦解。
深到無法完全克服的自我否定,我們會在這一章的最後處理。還是先來看看在與自我否定奮戰中產生的人生樣貌吧。
扮演「乖寶寶」角色
這當中最熟悉、也最被廣泛認定為母親病的,就是扮演「乖寶寶」的行為。這並不僅適用於孩提時代,即使長大成人了也依然適用。
看對方臉色,行事不由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不只是太在意他人,就連對父母也過度揣測他們的心意。那也是因為從幼年時期的經驗中,深印在心裡的行動模式。
無論被什麼樣的父母生下來,孩子都想要被愛。更何況是不受父母寵愛的孩子,為了知道要怎樣才會被愛,會不斷的觀察父母的反應,不知不覺間學會了「乖寶寶」的行為舉止。
這樣的想法,在一直被父母否定的「壞孩子」身上也是一樣。很多人即使在外為非作歹,也無法忤逆母親。
否定父母、離開父母的支配也伴隨著苦痛,但如果能夠做得到,也許傷痛還會小一點。
很多案例是即使一直想離開父母的束縛,但又對離開父母感到不安,於是便維持任由父母擺佈的關係,一直拖延下去。
雖然感受到父母給自己的重擔,可是一旦面對面,還是會看父母的臉色,態度或反應甚至心情都受其左右。
會不由得扮演起「乖寶寶」就代表受了父母多少的支配。所謂支配,並不僅限於暴力或強制的型態。也有採取外表看起來更美、更冠冕堂皇的控制。
-----------------------------------------------------------P3
為了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
要培育養穩定的依附關係,最重要的是運用充分的肌膚擁抱接觸來守護孩子的安全感。孩子會依附給予他安心感的人,形成情感牽絆。前提條件就是母親要在孩子身邊,。在孩子感到困擾的時候、需要幫助的時候,會馬上前來對他伸出援手,這可以說是在培育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賴感上是基本中的基本。
因此,母親長期不在身邊,對依附關係會產生有破壞性的作用,會引發生脫離依附的狀態。脫離依附,是對需求母親這件事感到疲累,已經不想再追求的狀態。
即使沒有那麼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但若是不在身邊的時間比較長,或是即使在沒有照顧的情況下,依附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孩子會敏感地感覺到,母親對自己而言就像是遠在雲端。
然而,光是單單有母親陪在身邊,也不一定就能培養出穩定的依附關係。那是必要條件,卻而非充分必要條件。
發展心理學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DinsmoreSalterAinsworth)不只觀察美國,也在與世界各地觀察屬於各種不同文化的親子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能與孩子有穩定依附關係的母親,皆能顯示出一種超越文化或與社會差異的特徵。
那就是具有豐富的感受性與回應性。這裡所說的感受性,是指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或欲望求的能力。不能正確解讀孩子的心情,用自己認定的想法做出牛頭不對馬嘴的事,會容易讓依附情感變得不穩定。
此外,回應性是指對孩子的行動有回應。對聲音或表情動作有反應,滿足孩子的要求,或是當孩子有困難求助的時候,會伸出援手。
最有害的是,母親缺乏反應的情況。雖然反應有些許誤差錯,但有回應還是比沒回應來得好。可是父母的反應過度,所有事情都事先幫孩子做好,孩子會變得無法自己行動,不斷想地看母親的臉色。這樣的情況也容易使得依附關係變得不穩定。
更何況本來是應該保護孩子的父母,若是一不高興就威脅孩子、處罰孩子,與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就會遭受破壞。
依附模式會因為依關心的方式而有所不同
孩子的依附關係不穩定的案例,有幾種代表的模式。
其一就是對孩子不關心,也不太注意的狀況情形。就算孩子有需求,也會一副很煩不耐的樣子當作沒看到。孩子再怎麼哭也不太會去抱他。
這類母親的孩子,不太會對依賴母親撒嬌,母親不見了也不太難過。這是稱為「迴避型」的依附模式的特徵。母親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獨立,不需要照顧。
-----------------------------------------------------------P4
還有一種,就是乍看之下似乎感受性跟與回應性都豐富具備了,但是卻是過度或不平均的狀態。大體來說,容易發生保護過度的情況。神經質又有強烈不安感的母親或完美主義的母親,太神經過敏,也容易發生過於關心的情形。連孩子本人並沒有要求的事情都做過頭,伸手幫太多,就變成干涉過度。
這些案例很容易看出來,是因為孩子一方面依賴母親,不如所願就會表現出強烈憤怒,或是相反地拒絕母親讓母親感到困擾。這種類型稱為「抵抗/矛盾型」。
有某位女性一直很想要一個女兒。然而她生下來的是一個男孩,她感到很失落。專而全心疼愛這個男孩的,是祖父母。四年後,一直期待的女兒誕生了。母親黏著女兒,保護過度地養育她,即便女兒自己能做的事,媽媽也會立刻出手幫她做。
懂事之後,什麼都靠媽媽,自己什麼也不會都靠媽媽,變成了一個強烈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母親一不順她的意,就生氣發狂。每天早上搭幼稚園的交通車跟母親分別的時候,都會大哭;上小學後也不太習慣,經常請假沒去上課。
大兒子則很早就獨立,也雖然組織了自己的家庭,不過卻與自己的原生教庭但是少有往來。相對地,這個女兒結婚之後大有一半時間都待在娘家,一直為焦慮和憂鬱症所苦煩惱。
母親沒有什麼照顧到的兒子,養成的是學到的是冷漠的迴避型依附關係;而母親過度照顧的女兒,則變成強烈的焦慮,形成是依附型抵抗/矛盾型依附關係。而這樣的傾向關係,到現在已經三十幾歲仍持續,沒有什麼改變不同。
更不穩定的類型,是稱為混亂型的依附關係,綜合混和了迴避與抵抗/矛盾型,特徵是沒有秩序與無法預測反應。這種類型是因母親的不穩定,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威脅的情形,也就是在受到虐待或陰晴不定的控制下很容易變得如此發展成這種型態。沒有辦法坦誠自己的心情實地撒嬌,雖然想靠近母親卻又害怕靠近,想撒嬌又不敢撒嬌,完全相反的想法互相拉扯,顯示在外的是出乍看令人難解的反應。
雖然說「三歲定終生」,但人際關係的模式或基本的安全感、基本的信賴感這種些東西,在依附關係形成的一歲到一歲半之間的幼兒期,就幾乎都已經大致定型了。
在這層意義上,要說是「一歲定終生」,也沒有什麼差別。幼年時期體驗的深刻體驗印象有不易改變的傾向,但也會因成長或之後的體驗給予獲得某種程度的補償,也有些人能得到外表上的穩定外表上看起來安定沉穩。
-----------------------------------------------------------P5
例如,即使是一、二歲時表現出混亂型的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後,也會變成控制型的孩子。控制型的特徵就是孩子會想要控制父母。
還有兩種類型,會藉由讓父母親困擾或威脅父母,來達到他想要的「懲罰型」;以及藉由幫助父母、變成父母的商量對象,想要支持父母的「懷柔型」。孩子的努力讓人感動,努力想要獲得得到穩定的關係。
懲罰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仍會表現出用暴力或力量去控制對方的傾向;而懷柔型的孩子,則是藉由看別人臉色、阿諛奉承、服務別人來找到自己的定位。依附關係的傷痕,會以這樣的形式持續下去。
但是,如果能早一點發現問題,改變關心的方式的話,即使在一、二歲的時候有混亂型的傾向,之後也可以表現出穩定的依附關係。
標籤:
瀏覽次數:
57
人氣指數:
57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不離婚的秘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聖嚴法師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