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帶兩個升國一小朋友去圓山爭豔館看「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這原是上海世博中國館的賣點,當時我『根本』放棄去看,一大早衝去排隊也不見得看的到,何必浪費心思!現在在台北輕輕鬆鬆參觀,我想去年起大早、百米衝刺的搶票呆胞,心中嘔不嘔啊?
本來就知道有宋版張擇端、與清版院畫版「清明上河圖」,這次參觀又增廣見聞,原來還有明朝版仇英的版本,藏在遼寧。三版本以宋版最早,最能反映宋代庶民生活;明仇英版,裡面建築物投射的是江南蘇州;清版是5位宮廷畫家精雕細琢,略顯金碧輝煌,太過貴氣,反而失去平民文化風采。就好像將路邊攤,搬到美食街一樣,失去淋漓盡致之感。雖然我愛台灣,但外雙溪的清版清明上河圖,實在比不上北京版的張擇端作品。這應該是老蔣當年運故宮國寶任務的一大失誤。
明朝仇英版
爭豔館裡整面牆就是畫布,每兩分鐘白天、黑夜場景對調。人物不論是走路的、挑扁擔的、騎驢子的、拉縴的、喝酒的、說書的、服公職的、都栩栩如生,男人、女人或小孩,在畫裡各司其職。電腦雷射燈光,製造汴河水波粼粼效果,畫舫隨之搖擺,實在是很自然、奇妙。張擇端給予開封白天時的生命,現代科技賦予它另一層生命,夜晚熱鬧滾滾的夜市人生,橋邊的「放水燈」活動,「小心火燭」打更聲,正店招攬客人的waiter,我想就算張擇端再世,也會瞠目結舌。
這幅畫本身吸引人的,就是富生命力的各行各業。像:打鐵的、賣香的、小兒科、染布的、腳店、江湖賣藝的、路邊攤、挑夫、縴夫、苦力;驢、牛、馬、駱駝;船、轎、車;還有少許「配音」,製造身歷其境效果,讓者個古城『活』過來。虹橋邊,眼看船隻艉杆就要撞倒橋樑,路人、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吆喝、指揮,連路人我都跟著緊張,納悶橋怎不蓋高一點?駐足停留久了,突然有點莊生曉夢的恍惚,究竟是我觀畫,還是宋人觀我??
從17世紀科學革命至今,科技進步沒有休止符。當藝術與科技結合,可與觀眾更進一步互動,今天它能動,或許將來它甚至能跟觀眾『互動』、『對談』,像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裡面的畫一般。真的很棒!如果你還沒看,把握時間,只展到9/4。
小兒每逛展覽或遊古蹟,就跟媽媽一樣,必買紀念品。不知不覺,我發現他的書桌上,有赤崁樓贔屭、西拉雅族公仔、仿Louis XIV裝扮的雍正皇帝陪他讀書,滑鼠墊是趙孟頫寫的「赤壁賦」矽膠,喝水杯是清明上河圖的虹橋,連玩「13支」的撲克牌,也是剛剛買的清明上河圖案。我故意說:「好有氣質喔」!!希望逛展覽,能變成他一輩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