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90330
 amand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薪資凍結 企業主:謝謝人力銀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願意快樂的人就能快樂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金樹人:如是深戲
作者: amanda 日期: 2014.07.06  天氣:  心情: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501211&kdid=AR10&r=7

‧張老師月刊 2014/03/01
數十年的融合和沉澱,不管是教書、做研究,或是從事心理諮商,金樹人老師已深深掌握「心法為體,技法為用」的精神。

【文字/高惠琳 攝影/李昌元】


小公園旁的咖啡館,客人陸續上門,交談的聲音像初醒的陽光,在空間裡慢慢擴散。角落處,原本安靜看書的年輕人似乎被干擾,抬起頭四下瞻望,眉心微微緊蹙。

外境動,心,動......。

不二,看山是山

2007年,金樹人老師接受月刊部的訪問時,淺談「不二」:讓思維不停留在任何一邊,藉此打破二分的慣性思維。這天,老師續談「二二」。

「就像是這杯咖啡,喝下去的時候,會去感覺,嗯,這味道是苦的、酸的,還是......。這就是區別。」

有無、酸甜、多寡、大小、悲喜、好壞、順逆......。區別,往往引發評比,而當評比的念頭升起,就像是開了閘門的水庫,情緒的水流瞬間奔騰而出。

「人太習慣做區分,原本這樣的功能是好的,比如說有冷熱的比較,會知道要多穿衣服,對身體就有了保護。」可是,當區分的功能太強,強到所有的關注全傾向其中一面,把另一面給忽略掉,「像是快樂、平和,這些所謂『好』的、感覺舒服的,我們不會特別去處理。可是痛苦、焦慮就不一樣了,這裡面會有怕、會想要保護,所以就會花掉很多的力氣,會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就這麼倒楣?日子應該怎麼過下去?身體還能撐得了多久?萬一......。」

老師透澈地觀察到,所有的負面情緒,幾乎都是來自於二:二分、對立的念頭,加上人們大都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負面感受,一般的習性就只是想要趕快拿掉、處理掉附在身上的不舒服。但是,愈想拿掉就愈不容易,而且在過程中會再度喚起、伴隨著過去的許許多多念頭,盤桓、攀緣、纏縛、糾結⋯⋯,裡面的我愈旋愈深,難以掙脫。

「苦,就這樣子來的。」喝下一口咖啡,老師停頓幾秒:「所以,覺察就只是覺察,不做分別、不帶出評比,當你能夠進到不這樣也不那樣的狀態,二而不二,心情就會升起一種平靜,有點像是『虛空』的感覺。虛空與空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命樣貌......。」

二,回到了一;看山,是,山。

無所住,自由心起

好幾年前,老師突然從師大提前退休,帶著太太遠赴陌生的澳門過起新生活。生涯的變動和取捨,多年後回觀,老師不諱言,那裡面其實有著「逃」的成分。

「在臺灣這個熟悉的土地,那麼多認識的人,生活更是忙到怕,每次有約,翻開行事曆,我都不知道哪裡還有空位可以填上去,必須不斷地重新排序,最重要的、次要的、比較不重要的......。」午夜夢迴,老師常在想,到底自己真實的面貌是什麼?拿掉了名字以後,他會是什麼?--這些,都是人生遲早的面對。

那時,坐五望六的年紀,知天命與耳順的交接點,涼風吹來,微寒卻又清朗。

「我決定換一個全新的環境,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把原本臺灣的一切都卸下來,讓生活回到很單純很單純的狀態,然後用歸零的心情,看看自己會怎樣生活?怎樣看待以往既有的一切?怎樣看將來的面對......。」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羈,帶出了自在。

臺灣諮商輔導界響叮噹的「金樹人」,轉眼間成了一個穿著短褲、拖鞋,在便利商店東買西逛,手機不太響、走在街上沒人搭理的「路人甲」。

那感覺真是自在,而且,「當一個人換到另一個環境,會有不同的看見。」拿臺灣做比喻,老師說生活在這裡,打開電視、報紙,和親友同事聊天,看到的、接觸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是單一面向;人在其中,情緒也陷在裡面。

到澳門後,看著香港各大媒體怎麼報導臺灣;跟不同領域的人接觸,聽他們怎麼講臺灣。然後,再回過頭看臺灣,他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變得客觀些、開闊些:「站在一個並非置身事外的位置,用比較超然、新穎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就不會被過多的主觀和情緒給捲進去。」

轉換在不同的位置去觀事情、品人生,這就是老師喜愛又擅長的「心理位移」。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能出能入,涉其內又能跳脫,不只詩人如此,心理工作者亦然。

不著相,無常即有常

數十年的磨礪、融合、沉澱,不管是教書、從事心理諮商,甚至過日子,老師已深深掌握「心法為體,技法為用」的精神。他更清楚看見,人生,就是一條由大大小小,各種不同的面對所鋪成的路,連他自己也無可避免地走在這條路上。

「這是很深的功課。」托著下巴,略帶思考:「應該這麼說,人生的面對,在我看來,是三種課題所帶來的苦。」他分析,一種是人我之苦,自己與自己鬥爭的苦;第二種是人際之苦,人與人關係中的苦;第三種是天人之苦,即是老病死的威脅。

「好好的工作突然沒了、親人突然發生狀況、自己的健檢單上突然出現紅字......,不管事件大小,發生的當下,就是好苦。」長期遊刃於不同的生命風景,老師洞見到,這三種不同層次的苦,說穿了,其實就是無常所帶來的折磨。

「但是,我們絕對有智慧去面對無常。」一抹微笑,似是安撫又像是肯定,「只是,智慧常常是被遮蔽住的,一是被情緒給遮蔽住,還有,被認知(過去成長經驗的著染)給遮蔽住。怎樣不受這兩者影響,讓內在的智慧真正出來,牽涉到很多的方法。不過,我看到的是,如果我們能夠往自己的內在核心去走,走到不能再進去,也就是核心的核心,就是智慧的源頭。」

找到了源頭,就能夠啟動智慧。

「拿花來說吧。我們說花開得很漂亮,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美,是花瓣呈現的樣貌,而當花枯萎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也是花瓣在凋謝。」

花開花落,盡是外相,是變異的,變異即是無常。因此,「不著於相」。當人們不取外相,自然不會被變異(無常)給干擾。「你仔細看,花瓣是從花心長出來的,花瓣謝了,可是花心還在,它緊連著莖,下接土地,那就是生命的源頭。」所以,「人也是一樣,絕對不是孤立的,內在會有個核心是與宇宙大地連結在一起。找到那核心,生命就能產生很大的力量。」

怎麼看待生命、怎麼看待我們跟宇宙的關係,老師強調,這是很重要的課題,「當我們看得夠深夠遠,就會發現,生命絕對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生命。」

呀~「善護念」,護的就是那個核心。核心穩住了,再大的變動和無常,都只是夏陽冬雪,視覺上短暫的景與境。

於是,外境動,我心,不動。

*本篇文章由《張老師月刊》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4年3月號】
標籤:
瀏覽次數:71    人氣指數:191    累積鼓勵:6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薪資凍結 企業主:謝謝人力銀行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願意快樂的人就能快樂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