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90330
 amanda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正視心理健康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陰影效應:找回真實完整的自我
作者: amanda 日期: 2014.05.31  天氣:  心情: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10316

陰影效應:找回真實完整的自我
The Shadow Effect:Illuminating the Hidden Power of Your True Self
作者: 狄帕克.喬布拉、黛比.福特、瑪莉安.威廉森
原文作者:Deepak Chopra,Debbie Ford,Marianne Williamson
譯者:謝明憲(七彩田農夫)
出版社:天下文化

==========================================

自序
在陰影中,藏著最偉大的你
戴比.福特(Debbie Ford)

  「我們是誰」及「我們想成為怎樣的人」,是人的主要掙扎。事實上,人的經驗核心就是二元性。生與死、善與惡、懷抱希望與聽天由命,同時存在於每個人之內,並且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力量。體驗恐懼,我們才知道勇氣;遭遇欺騙,我們才認識真誠。然而,大多數人都否認或忽視了我們的二元性本質。

  在有限的人性特質裡,如果我們假設自己非此即彼,那麼我們必須反問,為何有那麼多人對現有的生活無法完全滿足?為何我們接觸過那麼多智慧,還是無法做出有力的選擇,拿出力量與勇氣,根據良善的動機來行動?最重要的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行為,為何不斷違背自己的價值體系及所擁護的一切?我們(本書作者)主張,這是因為我們忽視了某一部分的生活,那是「黑暗的自我」、「陰影面的自我」,這裡藏有我們尚未取回的力量。正是在這最不可能的地方,我們發現了鑰匙,能用來開啟我們的力量、幸福,還有活出夢想的能力。

逃離陰影,只會加強它的力量

  我們被制約成害怕生活及自己的陰影面。一旦發現自己想著不好的念頭、做出自己無法接受的行為,就像土撥鼠般跑回洞穴躲起來,並且期望、祈求在我們冒險走出洞穴之前,那個念頭或行為就會消失無蹤。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害怕不論如何努力嘗試,我們都將無法逃離自己的這一部分。雖然忽視或壓抑黑暗面是很常見的情形,事實的真相卻是:逃離陰影只會加強它的力量。否認陰影,只會導致更多的痛苦、苦惱、遺憾及無奈。如果我們無法負起責任,提煉出潛藏在現實意識下的智慧,陰影就會獲得主導權。我們不再是生活的主宰,反過來,陰影控制了我們,引發陰影效應。接著,我們的黑暗面就會開始替我們做決定,剝奪我們做出有意識的選擇,不論那是怎樣的選擇:要吃什麼、要花多少錢、或者要熱中什麼。

  陰影唆使我們以從未想像過的方式行動,將生命力浪費在不良的習慣及重複的行為上。陰影使我們無法完全表達自己、說出真相,不敢過真正的生活。唯有接受我們的二元性,才能免除那些可能拖垮我們的行為。如果我們不承認自己真實的一切,陰影效應一定會對我們攻其不備。

  陰影效應四處可見。生活裡,每一個面向都可見到它普遍存在的證據。在網路上,我們讀到它;在夜間新聞,我們看到它;在朋友、家人及街上的陌生人身上,我們看見它。也許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在自己的思想裡認出它、在自己的行為中看見它,在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中感覺到它。我們擔心,要是把光照向這片黑暗,會讓我們感到非常羞愧,或者更糟的,會讓我們最大的夢魘成真。我們害怕往內看時會發現什麼東西,於是我們將頭埋起來,拒絕面對我們的陰影。

面對陰影,慈悲就出現了

  但是,本書分享了三個能改變生命的觀點,揭露出新的真相:事實上,真正會發生的情形,恰好與我們害怕自己會體驗到的相反。我們會感受到同情心,而不是羞愧;我們會得到勇氣,而不是窘態;我們會體驗到自由,而不是限制。陰影這盒子若沒被打開,就會像潘朵拉的盒子一樣充滿神祕,我們害怕裡頭會有東西摧毀我們所愛及在乎的一切。可是,一旦打開它,我們就會發現那裡頭所具有的力量,能徹底、正面地改變我們的生命。接著,我們會走出「黑暗會突然降臨」的幻覺,改以全新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

  當我們對周遭的一切打開心胸,我們為自己所發現的慈悲,就會點燃我們的自信與勇氣。我們發掘出來的力量,將幫助我們處理那一直阻礙著我們的恐懼,並且促使我們往自己的最高潛能強力推進。擁抱陰影並不可怕,接受陰影,會讓我們完整又真實,讓我們取回自己的力量,釋放熱情,實現夢想。

  本書的誕生,是希望能讓人們看見陰影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改變生命的禮物。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們將從身為老師的角色,由各自的獨特觀點來談這主題。我們想提供一個全面、多元的了解,說明陰影如何在我們的內在產生、如何在生活中起作用,以及最重要的,我們要如何發現我們的真實本質所帶來的禮物。我們保證,讀完這本書,你永遠不會再以同樣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陰影。

  第一部分,喬布拉(Deepak Chopra)對我們的二元性本質做了全面的說明,並提供處方讓我們回歸完整。這位身心領域的開拓者,已透過他的教導,轉化了數百萬人的生命。他對陰影導致人們內在分裂的本質有全面的觀察,非常根本,深具啟發性。

  第二部分,我從近十五年來在全球教導及帶領陰影工作坊(The Shadow Process)的經驗中,提供大家深入淺出的檢視,說明有關陰影的產生、它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恢復我們真實本質的力量與光輝。

  第三部分,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針對陰影與靈魂之間的連結,有動人的探索,讓人心深受感動,心智也極受啟發。這位國際知名的靈性導師牽起我們的手,引領我們穿越愛與恐懼之間崎嶇不平的戰地。

  我們三人各有多年的經驗,深切期盼能畢其功於一役,在這本書裡,將陰影解釋個透徹明白。因為,如果我們對陰影的力量不加防備,未能深入整合隱藏在陰影之下的智慧,它就可能對我們的生活及世界造成浩劫。當我們無法承認自己的弱點、認不清自己的不良行為,在我們尋求個人或職涯的突破之際,難免就會自毀陣腳,陰影於是獲勝。當我們與孩子說話時,表現出過度的憤怒,陰影贏了。當我們欺騙心愛的人,陰影又贏了。當我們拒絕接受自己的真實本質,陰影更是贏了。如果我們不帶著「大我」(highest self)的光明來照亮人類衝動的黑暗處,陰影便居於上風。

  除非我們接受自己的所有面向,否則陰影效應就會一直阻撓我們的幸福。如果陰影沒獲得承認,它就會阻止我們活得完整,使我們無法達成精心籌策的計畫,只能過著半調子的生活。

就在此刻,將陰影帶進光明中

  在我們寫這本書時,我們希望能將陰影帶進光明之中。此刻正是最佳時機,讓我們能創造新的語彙,照亮陰影,終於能明白那如此幽微難解的部分。

  如同本書所述,在陰影上下功夫( shadow work)不只是一趟心理歷程,也不是智力上的玩笑。要解決未解的問題,唯有透過陰影。走過陰影,是一趟改變生命的旅程,超越了任何心理學的理論,因為它把黑暗面視為人性及靈性的議題,我們若是想活出完整的自我,就必須在這一生去處理陰影。最終我們會了解,為什麼不論我們的膚色、背景、性傾向、遺傳組成或過往的經歷是什麼,我們都不比其他人更好或更壞。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沒有陰影。當我們認真看待陰影、了解陰影,就能創造新的實相,改變我們的自我觀感,還有我們教養子女、與伴侶相處、與社群互動及國際往來的方式。

  我相信,陰影是我們最大的禮物。榮格稱它為「切磋的夥伴」(sparring partner)。陰影是我們內在的對手,它會暴露出我們的缺失,讓我們更上一層樓。陰影也是支持我們的教導者、訓練師及指引者,讓我們開展出真正的偉大。陰影不是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也不是需要被征服的敵人,而是等著我們去耕耘的肥沃土地。當我們用雙手深掘這塊豐沃的土壤,就會發現裡頭埋著最有力量的種子,讓我們能成為自己最渴望成為的人。我們由衷希望你踏上這趟旅程,因為我們知道在你的內在是什麼在等待著你。


====內容連載1======================================


●幻覺的迷霧


  如果你無法看到自己的陰影,你必須去找它。陰影見不得人地躲藏在你意識的暗巷、祕道和鬼影幢幢的閣樓中。有陰影並不是一種瑕疵,而是一種完整。這是讓人難以正視的真相(你是否曾試著坦率告訴某人有關他們的真相,結果他們只會用「別對我做心理分析」或諸如此類的話,將你頂回去?潛意識的領域,感覺起來像深海一樣危險,兩者都很黑暗,又充斥著看不見的怪物)。我們的生活裡,充斥著理想破滅後的殘骸,這些理想看起來曾是那麼完美的解決辦法。每個解決辦法,都對應著一幅黑暗的景象。

  如果你認為陰影面向,如恐懼、憤怒、焦慮和暴力,是惡魔附身的結果,那麼解決辦法就是幫受苦的當事人驅魔。可以用儀式、淨化身體、齋戒和折磨人的苦行來驅趕惡魔。這並非古老的想法,數以百萬的現代人對此深信不疑。走過書報攤,你都會看到精美的雜誌向你保證,透過某種淨化方式,或許是某種能讓你克服對不健康食物之渴望的飲食方式,或是某個能讓你遠離不合適對象以找到正確伴侶的檢查表,你就會有全新的改變。「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就是驅魔的現代版。

  與這種說法相近的是,惡的力量已散布在人間。如果這是你對陰影的解釋,宗教自然是解決之道。宗教符合你的想法:善的力量與惡的力量對抗。對數以百萬人來說,這場戰爭是相當真實的,遍及生活的每一面,從性的誘惑到墮胎、無神論的興起及愛國精神的式微。魔鬼創造了人類受苦及惡行的每個形式。唯有上帝(或眾神)才有力量打敗撒旦,將我們從罪惡之中拯救出來。然而,很難說到底是宗教打敗了陰影,還是宗教透過將來在地獄會受到的折磨,引發人們強烈的罪惡、內疚、羞恥感及害怕,反而讓陰影更加強大。

  既然我們自傲已活在生活不再受迷信支配的時代,這些由來已久對黑暗面的解釋,就不再是僅有的選擇。人可以不理會惡的力量,自己負起責任來。黑暗面已與時俱進,成為精神健康方面的疾病。這條途徑有一大串治療法。成癮者被送去勒戒;焦慮與憂鬱的人被送去看精神科醫師;憤怒的人失控,在高速公路上橫衝直撞,最後被送去情緒管理班。

  既然有了這麼多解釋,每種解釋也都對應著特定的解決辦法,為什麼陰影還是立於不敗之地呢?

●面對幻覺的迷霧,提升意識

  這個問題,看起來彷彿沒有希望。但事實上,處理陰影的第一步,就是先承認它的力量。人性包含有自我毀滅的一面。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陰影」的原型時,說它在「自我」(the self)的周圍製造了幻覺的迷霧。我們困在迷霧中,逃避自己的黑暗,於是給了陰影更多力量,凌駕我們之上。榮格派的原型理論很快就變得非常複雜難懂,這不足為奇。然而陰影的頑固力量一點也不複雜。就在寫這段文字時,我休息片刻,打開電視一看,大名鼎鼎的億萬富翁巴菲特(Warren Buffett)正接受採訪,討論經濟繁榮與蕭條的交替循環。

  「您認為還會有另一波泡沫化,造成經濟大蕭條嗎?」採訪者問道。
   「一定會有的,」巴菲特回答。

  採訪者搖搖頭。「為什麼我們無法從上一次經濟蕭條中得到教訓?看看貪婪怎樣把我們害慘了。」
巴菲特露出淺淺的詭異笑容:「貪婪會讓人樂上一陣子。人們很難抗拒。不論人類進化到什麼程度,人類在情感上,一點也沒有成長。我們還是跟過去一樣。」

  簡言之,這就是陰影及其引發的問題。在幻覺的迷霧中,我們看不到自己最糟糕的衝動,會毀滅自我。我們無法抗拒,甚至還覺得有趣。因此,不論在莎士比亞的戲劇或銀幕上的西部電影,才會有那麼多復仇的戲碼,成為大眾的娛樂。還有什麼比發洩潛藏的憤怒、摧毀敵人及耀武揚威,更大快人心的事呢?透過讓黑暗看起來像光明一樣,陰影藉此發揮它的威力。

  傳統智慧花了大部分氣力與思考,也在處理這個根本的兩難問題。萬物都有黑暗面;萬物的本性裡就有毀滅的力量;死亡中斷生命;衰退減弱活力;邪惡具有誘惑力。難怪幻覺的迷霧,看起來還是像個很不錯的地方。

  如果你與現實面對面,黑暗面會大到讓你難以承受。然而,有股對等的力量一直能成功地克服黑暗。那些無效的解決方法的殘骸,讓我們看不見這股力量。幻覺的迷霧,使我們同它隔絕開來。當你看著晚間新聞裡播放的大災難與恐怖事件時,你永遠想不到,人類始終都有力量,能從黑暗中找到平安、欣喜與自由。

  祕訣就在「意識」這個詞中。當人們聽到這個詞,就露出失望的表情。「意識」是老掉牙的東西了。打從女性主義出現、還有各式各樣的解放運動,我們就聽過關於意識提升的說法。數不清的靈性運動,都是以達到更高的意識為承諾。你甚至想把意識給扔到那一堆失敗的理想殘骸中,因為明明我們那麼真誠地想提升意識,陰影還是以戰爭、犯罪和暴力來殘害這個世界,如同它用痛苦與恐懼來殘害個人生命一樣。

  我們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意識,若不是錯誤的解答,就是沒以正確的方式來嘗試。我想建議,後者才是真確的。人性黑暗面的解答,唯一永久的解答,就是更高的意識。出錯的,不是這個答案,而是它的應用方式。

  療癒靈魂有無數種途徑,就如同癌症有無數種療法,但沒人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實驗所有做法。選定一個能達到你目的的途徑,是極為重要的。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對陰影有更深入的分析。

   如果只看到陰影的表面,黑暗將會持續存在。因為陰影並不是像疾病、惡魔或惡的力量那樣簡單的敵人,它是萬物最基本的現實面之一,唯有完全了解它,才能成功對抗它。


====內容連載2======================================

●讓別人當鏡子,照見自己的陰影


  當我們發現自己老是注意別人的陰影,那是因為它們觸動到自己的某個陰影面向。我們通常認為,沒照鏡子,我們看不到自己—在某個層面上,這是真的。但事實上,當我們留心自己是怎麼在觀察別人,就能看見活生生的自己。我們天生就會將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地方,投射到別人身上。這並不是壞事。每個人一直都在這樣做。投射是小我一種本能的防衛機制;我們不承認自己身上那些討厭的特質,相反的,我們將它們投射在別人身上。我們把它們投射在自己的母親、孩子、朋友,甚至從未謀面的知名公眾人物身上。我們在他人身上所論斷或譴責的一切,究竟來說,都是我們否認或拒絕自己的部分。

  這輩子,你已經體驗過無數次投射的力量。你走進某個地方,突然迷上某個人。你開始跟她聊天,結果你發現她的喜好跟你如此截然不同。忽然間,在你眼中,那個人看起來跟剛才不太一樣了—投射的催眠狀態被打破,你開始用完全不同的眼光來看她。過了一會兒,如果她剛好提到她可以幫你拿到你夢寐以求的球賽門票,或她認識某個人,對你的最新計畫有幫助,你可能又會以讚賞的眼光來看她,她可能更有意思了。最後,你們又聊起話來,但就在下一秒,她開始提起那些她認識或見過的名人。突然間,她使你想到你那位愛吹噓的岳父,於是你起了反感。事實上,除了你對她的投射外,這個人根本什麼也沒變。這就是投射的力量。了解這個現象,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上一秒鐘你可以愛這個人,下一秒,那個人又讓你氣到不行。

  我們不肯承認的黑暗,不斷在周遭人們的身上顯現出來。我們可能在自己的母親身上看見順從,在父親身上看見貪婪,在丈夫身上看見懶惰,或在政治家身上看見正直。投射聽起來就像這樣:「她這個人都只顧自己」,「他好妄自尊大」,「真是白癡,他這人真失敗」。投射解釋了為什麼五個兄弟姐妹在同一個家庭中長大,但每個人對父母的描述,都大不相同;對於父母的優缺點,也說法不一;所記住的父母特質,也各自不同。

  一旦我們能接納別人身上那些困擾我們的特質,就不會再因此心煩意亂。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它們,但不會受影響。這些插座上頭都有蓋板,所以不再會通電。只有當我們欺騙自己、或憎恨自己的某個面向時,才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情緒反應。

  受人尊崇的哲學家兼心理學家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做出一種很棒的區分。他說,如果某人或某事是在「告知」(inform)我們,如果我們將所發生的事當成是訊息或有意思的東西來看待,我們很可能就不是在投射。倘若它影響(affect)我們,如果我們論斷、指責或深陷其中,我們就很可能會是自己的投射的受害者。

  除非我們將自己投射出去的部分全拿回來,否則不論我們拒絕接受什麼,都會在生活中不斷出現,要不是出現在自己的行為中,就是出現在親近的人身上。如果不處理陰影,它就會給我們的關係帶來負面影響。陰影會奪走周遭人們要帶給我們的禮物,因為我們會用論斷築起一道防衛牆,使我們盲目,無法真正看見他人的面目。陰影會使我們從整體的關係中分心,迫使我們的眼睛和注意力,轉向我們相信別人是錯的地方。

  裴拉的行為是投射現象的一個完美例子。裴拉約四十出頭,以身為一個好女兒為傲,她對於父親有囤積癖,一直感到很煩。每逢星期日開車去父親的家探望,就讓她焦慮和氣惱。當她走進客廳,準備度過父女倆的午後時光時,非但沒問候父親近況如何,也沒向他訴說自己的生活近況,反而因為看到滿地的報紙,狹小的空間裡擺滿數百個小收藏品,而對父親大聲咆哮。父親無法丟棄東西,又不聽她的話,不把所有東西扔進垃圾桶,她感到很沮喪。她開始說出輕蔑的話,指責父親沒能力丟掉那些無用的東西。處在這種論斷的氣氛下,父女倆都覺得難過,這種見面結果,變得既單調乏味又浪費生命。裴拉開車離開時,總是覺得自己很糟糕,她的父親則暗中希望她別再來了,但是他又太好心、太寂寞,而說不出口。

  有一天,在與丈夫艾米勒共用的家庭辦公室裡工作時,裴拉意識到了自己的狀況。艾米勒問她,是否能清空一個抽屜,好讓他有更多的空間存放文件。裴拉很生氣,立刻回答,八個抽屜中,她需要六個來存放重要文件,如果他需要更多空間,可以去租個儲存空間。妻子無法分享抽屜,讓艾米勒激動起來,他開始使勁地一個個拉開她的抽屜,出現數百個檔案夾,塞滿了報紙與雜誌剪報。她聽見艾米勒氣憤地大聲嚷嚷,但她其實沒聽進他在說些什麼。她嚇住了。事實擺在眼前,這就是她父親的壞習慣。她能了解,對艾米勒來說,這些剪報全是無用的垃圾。其中有些剪報,她已經保存很久了,裡頭甚至還有二十年前大學時期的優待券!

  當他還在抗議這些東西有一半,是她根本不需要的,突然,她回過神來,開始大聲笑出來。在這段短短的時間裡,陰影被曝露時的厭惡感,就轉變成打破投射的自由自在。她看見自己表現出跟她父親一模一樣的特質,儘管她的囤積癖是隱藏在封閉的櫃子抽屜裡。她接受自己是個囤積者的事實,並請求丈夫幫忙清理、丟棄她的一些剪報,因為她知道這件事很難由她自己來。她珍愛每一份文件,就像她父親珍愛他的剪報一樣。

  幾天後,艾米勒不只得到一個抽屜,而是三個。裴拉決定與父親分享她的故事,並請求他原諒自己當時那麼主觀。父女倆一起大笑,並互相擁抱。以前他們的擁抱,只是問候的例行公事,從未真正地表達出愛與尊重。裴拉承認自己的過錯,在她與父親之間,開啟了一種充滿愛與尊重的新關係,也讓他逐漸放下過去。他甚至讓她在每個星期天,幫忙收拾出幾袋垃圾。

  就是這一點,讓人如此興奮。當你了解投射,就永遠不會再用同樣的方式來看這世界。在這全像(holographic)的世界,每個人與每件事,都是一面鏡子,你永遠都在看著自己、與自己交談。只要你願意,現在,你就可以將影響你情緒的東西視為某種警示,某種揭露你陰影的線索,或某種幫助你成長的觸媒,讓你有機會拿回隱藏的自我。每個被你接納的陰影面,都會讓你體驗到更多愛、更多慈悲、更多平安及更大的解脫感。

  更棒的事是,當我們承認自己的投射,生活中的人們會感覺更加自由,也有機會轉變他們的行為。最終,我們一定會達到一個境界,能夠揭露、承認並接納每個存在的特質,這樣,我們就無需再將自己否認的面向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就能透過慈悲的廣角鏡而不是投射的虛幻鏡頭,自在地看著人們。只有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自在地去愛,不只愛自己,還能愛在世上看到的所有人。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體驗到真正的自由。


====網路的相關心得=======================================================

http://accrcw75.pixnet.net/blog/post/38580376-%E9%99%B0%E5%BD%B1%E6%95%88%E6%87%89

王大師論壇-陰影效應
SUN 2011

回到靈性一點的話題,也順便介紹本好書。這次我推薦大家的書叫做《陰影效應》(The Shadow Effect)。是由三位新世紀作者所合撰,內容談論現今社會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弊病,與舉凡憂鬱症、恐慌症等21世紀常見的精神官能症,多是因為人活在分裂的自我內。人們無法整合內心的黑暗勢力,空讓自己所不願意見到的人格特質給切割出去,投射在外境所致。


其實『陰影』(shadow)一詞,最初是由瑞士籍心理學大師榮格(Carl Jung)所提出,他認為人之所以有精神上的疾病,係因無法與內在的陰影和平相處所致。但說實話,其實也沒有所謂的『和平相處』,因為陰影之所以會如影隨形,就是人沒意識到它於內心的存在,所以會將所有自己不願承認的缺點,『轉贈』給無辜者。

而一旦意識陰影的存在,它就立即像見到陽光的暗處一樣,馬上化為烏有。如果沒意識到,就會造成社會與個人在與自己的影子打拳(shadow boxing),難怪很多時候政府所制定的打擊犯罪措施,最終皆會落到無止境的向『黑暗勢力』對抗,但治安始終無法好轉。

但榮格認為,陰影不是一個天生會使人痛苦的癌細胞;相反地,人必須要靠陰影來界定自我,它是一種冥冥之中的禮物。一種沒有『它』,就無法是『我』的機制。比方說,一部好戲是需要一個好人與壞人的角色才能演得下去,這自始至終皆為一種必要的角色扮演。但問題是,有人過於入戲,以為自己就是劇中所扮演的『好人』或『正義』的角色;下台後,還繼續認為自己是超人,那問題就大了。


榮格認為一個完整的人,必須要整合內心中黑暗的部份,回收之前所不願承認的懦弱、自私、嫉妒、縱慾、貪心、吝嗇等一切社會所不允許,而挾持在意識囚牢內的特質。我們應該將這些所投射出的『穢物』,再度往內回收擁有(re-own),在自己的內心中見到外境,因為這世界,不外乎我們自己內境實相的複製品。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周遭,就算搬到月球也不會滿意的。


分享一個古老的故事。



有天,一位流浪者步行至傳說中的仙境,流浪者詢問仙境的守門人道:『偉大的守門者呀!我請問您,城中的世界怎樣啊?我拔山涉水、踏破鐵鞋,為的就是要找一塊人間淨土,請問這位大德,我是否能在城內找到這塊淨土?』


這位充滿智慧的守門人答到:『喔!那請問這位先生,您之前所住的城市如何呢?』


流浪者不解,但依順的回著:『我之前住的城市糟透了,水質混濁,地形險惡;政府無能,百姓缺良;還有我的鄰居,各個險惡無比,只要你稍加不注意,他們還可會偷你的家當哩!!』


守門員在聽完後便回:『喔,這樣,那恐怕你在城中找到的情境不會與你之前的居所相差甚遠。』流浪者在聽完後,便失望的離去。


不久後,又有一位迷路者走到仙境的門外,並同樣詢問守門人城內的情境。守門人亦回以同樣的問題。


這回失蹤者答到:『喔,我住的城市真是片人間淨土;水質清澈,山川優美;政府賢能,百姓善良;還有我的鄰居,各個相親相愛,只要你稍加不注意,他們就會在你家門口擺上禮物,微笑的祝福你快樂的一天!!如果不是我迷了路,我才不會離開呢!!』


守門人聽了後,大喜的道:『恭喜你,城內的情況,如你所述的老家般一樣美好。』




當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故事所述的道理。我們往往帶著自己的習性在看這世界,這世界從某種程度而言,根本沒有所謂的外境,因為凡是皆為心造,你在你的城市見到美好,你在任何一個城市皆會見到美好;如果你在你的城市見到醜惡,就算在香格里拉也會見到阿鼻地獄。


《陰影效應》就在談論如何將你的地獄變成天堂,因為這兩者不是單獨存在的地方。地獄其實就是自己不願意承認的陰影,而將其投射在回教徒、恐怖份子、少數民族、外國人、猶太人、偷渡客、本省人、外省人、大陸人、台巴子、同性戀、好野人等等,名單一推,讀者若肯誠實的作一張表,羅列所有的『惡魔人物』。這名單肯定比我的豐富許多。

這個人格特質的分裂,其實早在榮格之前的東方宗教中就提過了,尤其是佛教。在佛教大乘的經典中,出現最多次的經文內容,就是探討佛法的『不二論』(non-dual)。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勝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就是說真理是既不骯髒,也不乾淨的;不需多加一滴,亦不需減少一瓢。自性就是『完整如是』。


一日,印宗問六祖曰:「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上面這段擷取於《六祖檀經》內容,所言就是人最根本特性,是沒有所謂的『善惡』二分法的分別心,好比金剛經所云的『如是』,吾人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聖經中亦有同樣觀念,舊約中的伊甸園提到,在亞當還沒嘗那顆會分辨善惡的蘋果時,亞當是活在整體中,猶如佛教所說的『三摩地』(Samadhi)內;但沒辦法,亞當也要社會化,所以只好吃了那顆分辨心的蘋果,他就『墮落』了(fall from grace)。


而《陰影效應》這本書就是講如何回到一個更完整的自我,一個不會動不動就撻伐、批判、剷除外界惡人的心理狀態,因這樣作根本是搞錯方向。惡的種子早已種在自己的心田內,干外面的人啥事啊?可是社會所作的事剛好相反。我們永遠習慣於『改變別人』,而忽視自己。


政客永遠都是喜歡增加警察、推出打擊犯罪的專案,將社會『淨化』,也多半是這些政客擁有選票。但這很有可能會達到反效果。兩國的軍隊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更大的軍事能力,因為對方那個『惡魔』時時刻刻都要消滅我們,這就造成了全球擁有毀滅地球幾千次的核子彈頭。這又好比醫生總喜歡以撲殺細菌、病毒,作為醫療良窳的指標,但所服下的抗生素在長時間內於人體中所達到的反效果反而更大。


我們的宇宙是個全像型宇宙(hologram),在整體中可見到個體,而在個體中亦可見到整體,因為『整』『個』不二;且大者無外、小者無內。它其實沒有分別。但眾生為方便起見,開始有所界定,『我』於焉成為第一個認識的觀念,『你』就成第二個,最後『他』在成為第三個後,萬物就誕生了,至少《道德經》如是說。



但在造了萬物後,萬法還是要歸宗。《陰影效應》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對心靈成長有興趣的讀者涉獵。其中第一位作者Deepak Chopra的許多書皆為我的最愛,他成功的結合西方醫學,與他所屬的印度吠陀文化,編織了一套適合現代人的印度哲學觀。雖然Chopra許多書的內容略顯自溺與過份美好,但我必須要說他算得上是本世紀走在意識革命前端的思想者之一。書中的Williamson亦然。

《陰影效應》的三位作者在書中明確的指明如何停止一切無意識的投射,而將陰影收回。猶如書面中道:『唯有我們有勇氣面對事物,不帶任何自欺或幻覺,事情才會出現光明,因而認出通往成功的道路。』

相關文章:

大演化(意識篇)
淺談禪學
華嚴宗釋義






標籤:
瀏覽次數:65    人氣指數:265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正視心理健康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5-31 18:09
她, 41歲,宜蘭縣,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4-05-31 18:04
她, 41歲,宜蘭縣,資訊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