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9045
 捷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2016年最佳微小說 轉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笑話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巴布狄倫 諾貝爾文學獎
作者: 捷客 日期: 2016.10.15  天氣:  心情:

Bob Dylan- Blowing in the wind



這首歌雖由Dylan 首先唱初但是卻由peter, Paul Mary所唱紅 成為1960年代反越戰學生的心聲



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已垂垂老去 本該逐漸凋零 但是還是有些政客卻仍占著位置不肯下來

美國自1992年開始已經歷經三位這個世代的總統 下個月美國人還是要從希拉蕊 與川普兩個七十歲的老人選出總統

憑弔理想主義還活著的年代
2016-10-15 02:07聯合報 胡又天/作家、歌詞研究者(台北市)

文壇已被網路海量資訊與多媒體娛樂沖刷得稀薄已極,總算還有個諾貝爾文學獎,它如今最大的意義與價值,當在「燒冷灶」,把幾個在國際大眾間沒什麼名的作家給捧一下。

但這一屆不是燒冷灶,他們跨界把獎給了狄倫這個早有令譽的歌手。這代表什麼呢?我覺得這是肯定,也是憑弔那個理想主義還活著的年代。那時候,歌手和樂迷,有很多人深信不疑,搖滾可以改變世界。

在美國是狄倫,後在台灣有羅大佑,在中國大陸有崔健,無論你覺得他們的作品怎麼樣,他們確實帶起風潮,向世人展示了音樂結合現代媒體科技所能引發的政治動能。誰不想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呢?他們讓我們感到彷彿真的可以有,這便是一種信仰。
直到冷戰結束,左翼神話破滅,理想主義破產,講究破除各種執見的後現代思想代興,人們逐漸看透了,所謂抗議歌手、搖滾夢想,無論他是真誠地在傳道作樂,或者只是標榜這些來賺錢,都不會有什麼太了不起的神力。

文學的極限是真實,信仰也是。現實證明音樂並不那麼萬能,音樂可以向我們提出無限的可能,但當你要把「可能」落實到現實世界、地方政治,就完蛋了。所以狄倫也是精明、洞明,他早就沒把自己當什麼意見領袖去搞組織、選議員,他就是堅持做自己的音樂,不理會別人的喜好與反應。

狄倫因而保有了作為一個人的自由,他沒有被困在神格裡。我們創作者與知識分子渴望的改變世界的音樂能量呢?搖滾樂中的理想與夢想,你如果不想把它落實,它就是假的;你如果真想把它落實,它就會落空。能夠落實、已經落實的,都會被嫌不夠,你自己也必須要嫌不夠,不然你就不再算是真搖滾了。

這樣演到後來,搖滾就必須也只能一面上升為神話,一面下降到市儈;在中間的音樂人,就必須要和總想拿這個來搞政治的知識分子決裂,然後世界上最會寫文章的那一票人,也就不會再青睞搖滾樂。

老樂迷和這個諾貝爾文學獎,懷念的是那個還充滿著可能性與不確定的年代。它不會再回來了,而摧毀那種想像的並不是某個邪惡勢力,而是每個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人。
至此,我們倒還真可以從現在的巴布狄倫,沒有被這個文學獎包括在內的巴布狄倫得到一點啟示
標籤:
瀏覽次數:192    人氣指數:392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2016年最佳微小說 轉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笑話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