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話題 | 更新日期:2010/12/07
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最近有篇文章「愈工作愈窮」,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她在文中談到有位美國的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為了體驗社會底層生活,本來是生物博士的作者離開書房與中產階級住宅,以「臥底」的方式,擔任女服務生、清潔女傭、收銀員各一個月。她發現了我們都沒好好想過的3個問題。
.有工作,就不會變窮嗎?
在美國市中心常會看到一些簡陋破敗的汽車旅館,那是許多底層勞動者的租屋所在。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麼有人會住這樣的地方?
原因是,他們付不起押金。許多底層勞動者剛搬進去都想說,這只是暫時的吧!沒想到卻在低薪的漩渦裡泅游,有人甚至住了11年!
居住條件限制了飲食方式。芭芭拉發現,由於旅館房間裡通常沒有廚房和冰箱,必須外食,最便宜的就是漢堡、炸雞和薯條,久而久之造成虛胖問題。
不像中產階級,可以用輕食沙拉裹腹,以維持身材,勞動階級需要大量澱粉,來維持體力工作所需的熱量。
.台灣失業率真的有降低嗎?
藍佩嘉指出,上述美國低薪階級的生活,也浮現在台灣社會底層。
表面上看起來,台灣失業率的攀升已漸趨緩和,但有愈來愈多的「不穩定就業」或「不完全就業」(每週工作低於35小時且希望增加工時者)的人口。這些人是所謂的「新貧階級」或「窮忙族」。
主計處估計,1990年不完全就業人口只有25萬人,2009年在金融海嘯的襲捲下,倍增到62萬人。其中不僅是產業工人,還包括放「無薪假」的白領與工程師,也經歷所謂「部份失業」(飯碗還在,但工時已減少至正常專職的標準之下,工資也相對損失)。
.為什麼愈工作會愈窮?
這群人有工作,不算失業人口。然而,在勞動市場彈性化的趨勢下,愈來愈多雇主用派遣、承攬等「非典型就業」方式來聘用他們,以迴避相關福利,增加勞工的風險。或者,他們成為領取時薪95元的鐘點工、臨時工,造成長時間打工,卻愈工作愈窮。
這群人有收入,超過政府規定的貧窮線,不算法定的 「低收入戶」,不能領到相關福利補助。但是,台灣薪資長期低滯,加上通膨、高房價,可支配的實質所得大幅降低,由於借貸無門,或是難以拉下面子,許多家庭尋求現金卡、信用卡來周轉。一不小心就變成「卡奴」。
.台灣的窮人,被政府藏起來了!
作者記得,有次她問親戚小孩,長大想做什麼?這個6歲的小女孩,毫不遲疑地說:「我想要當名模和名媛!」她感嘆,這是台灣人每天從電視上看到的世界,其中,巨商名流穿梭於杯觥交錯的時尚派對之間。似乎,窮人已經從世界上消失了。
但台灣的窮人既沒有消失,也不見減少。只是,官方用失業率、貧窮線的尺規來丈量,看不見「愈工作愈窮」的人們。當行政院長舉起紅酒杯,讚美資本家的「無薪假」是諾貝爾獎等級的發明時,或許,他應該彎下腰,體驗一下底層的生活。
各位網友,J編想問,你覺得你也是「窮忙族」嗎?
快來告訴我們你們的想法,你有想過怎麼脫離「窮忙生活」嗎?
◎◎各位網友,今天Yahoo!「話題星球粉絲團」熱鬧開張囉!即日起到12月底,只要加入Y!話題星球粉絲團就有機會得到威秀電影票!快來好康到相報,揪團上話題星球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