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0478
 快樂的人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_^每天至少笑一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_^每天至少笑一笑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六大趨勢:
作者: 快樂的人 日期: 2013.07.08  天氣:  心情:
六大趨勢:

感激 網友 伊媚兒

2015台灣願景規劃小組臨危受命,去年底成軍,成員主要來自兩大智庫近20位研究員,背景更橫跨了理工、文法商等學科,並納入中華經濟研究院及台灣綜合研究院等顧問,並不時有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指導。

經過半年的資料蒐集及全球走透透,2015台灣願景小組初步訂出全球未來十年最重大的六大趨勢:

一、高齡化、低退休──只有抗老,沒有養老

2005年,全球人口突破65億大關,預計到了2015年,將達到72億至75億。但是相較於1985年人口年增率達1.7%、2000年達1.3%, 2015年僅1%,許多國家出生率正快速下降中。

人口結構不僅變老,人口還將逐漸減少。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研究,一個國家邁入高齡化社會後,實質GDP成長率將降低0.35%至 0.75%。金字塔倒轉,整個人口結構的「質變」,是對經濟、產業的考驗,更挑戰都市承載能力。

台灣自從1993年65歲以上人口突破7%後,就邁入高齡化社會,預估在2019年時,老年人比例將達14%。也就是說,再過十年,台灣工作人口開始呈現負成長,每年將減少15萬人,壯年工作者的負擔扶養比率,將從目前的七比一,到每兩個人就需扶養一位老年人

更驚人的數字是:台灣社會的年齡中位數,將由目前的35歲遞延至50歲。也就是說,總人口的12,都是「知天命」年歲以上。

若是這樣子,到了2015年,65歲能夠退休嗎?當基因研究、抗老醫學發達,每個人可以活100到120歲時,大家下半生的規劃,會如何變化?

面對經濟壓力,「退休」將不再與「養老」劃上等號,也將不再是一種劇烈的生涯轉變。老年人,可能將以不同的形式繼續工作。(楊方儒摘錄整理)

二、高移動、低國界──國籍無用,經濟體決定一切

全球化的直接影響,顯現在傳統國界的弱化。跨國企業全球分工的結果是:德國汽車在墨西哥製造,澳洲袋鼠玩具在中國生產,蘇格蘭風笛則產於巴基斯坦。這波不可擋的趨勢,凸顯超越地理限制的國際市場擴張,以及全球勞動力的重新分配。

預計到了2015年,個人、企業乃至於國家,將能夠以更深、更遠、更快的方式與世界互動,新的群我認同,將擁有不遜於傳統國家疆界的力量。金磚四國是全球化最好的例子。尤其是印度在軟體工業獨占鼇頭,帶動相關知識密集產業發展。至於中國,則以每年超過7%的經濟成長率,蛻變為一個經濟超級強權。

2000年,全球跨國公司已達6.3萬家,國外分公司70萬家。全球500家大企業的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45%,總收入居世界前11位的跨國公司的年收入,均超過1000億美元,超越許多國家GDP產值。

當經濟、組織全球化後,人才也跟著全球化。「人的流動是擋不住的,哪裡有活力,人就往哪裡跑,」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夏鑄九指出,最顯著的例子是上海,已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人才匯聚地。

人,在全球化時代,會經常性的遷移,不再永久性居住在同一個地方。「現代游牧民族」是:住在酒店客房的時間,比住在家裡的時間還要多,這是許多企業家與專業人力的真實寫照。(楊方儒摘錄整理)

三、高虛擬、低實體──辦公室蓋在Internet

根據《電腦產業年鑑》(Computer Industry Almanac)的「各國網路使用人口調查」報告,全球網際網路使用人口由在1995年的4500萬、2000年的4億2000萬,快速成長到2005年的10億,預計2011年,上看20億大關

在台灣,依據資策會進行的「我國網際網路用戶數調查」,截至2005年9月30日止,台灣上網人口達952萬人,普及率達42%。上網的人當中,有六成二幾乎天天上網,且每天平均超過兩小時。

網路的衝擊,更讓傳統工作型態與疆界,出現了變革。企業內部組織型態逐漸改變,跨區遠距工作的虛擬團隊普遍性愈來愈高。國際數據資訊IDC從1999年起便持續進行全球各國行動工作者人口的調查,在「2005-2009年全球行動工作者人口預測分析」報告中預測,2009年全球行動工作者將從2004年的6.5億名,成長至超過8.5億,總數更將達全球工作人口的14強。IDC將行動工作者,依主要工作場所區分為:辦公室為主(office- based)、非以辦公室為主(non-office-based),以及家庭為主(home-based)的三大類別。

全球目前行動工作者人數最多的地區為亞太區(日本除外),其次為美國與西歐。但到了2009年,美國行動工作者的滲透率更將突破70%,成為全球行動力最高的就業市場。遠距工作的普遍性,也將促使企業建立虛擬工作社群,組織的目標在成為整合中心,透過網路科技連結工作者,組織倫理與權力意涵,也將產生新的定義。(楊方儒摘錄整理)

四、高人性、低限制──仿生科技,機器人加入生活

未來十年,科技創新主要來自於多領域技術整合的突破。結合兩種以上技術而成的多種技術與跨學門領域將成主流。例如未來工程師不僅要懂理工科,更要學習生物學。在此趨勢下,結合自然與人工智慧的仿生科技也會愈來愈熱門。下一波的明星科技還有智慧材料(smart material)崛起,主要概念來自「仿生」。科學家正大量模擬和生物相似的「行為」,創造具有感應能力的仿生科技,就像生物有知覺一樣。

為了達到仿生目的,智慧材料的設計就很關鍵,幾乎橫跨所有高科技領域,應用實例不勝枚舉。例如可植入血管內的動脈支架、人造皮膚、人造器官等醫學應用。或可自行改變形狀以提升飛行與行車效率的材料、降低對氣候依存度的智慧建材等。根據BCC(Business Communications Company)預測,全球智慧材料市場從2005年的81億美元(約2700億台幣)將增加到2010年的123億美元(約4100億台幣),年增長率為8.6%。

基因工程也是一門整合科學,在全球引起廣泛討論。一般認為,最大的生物科技商機仍以生技醫藥為主。根據Consulting Resources Corporation的資料,全球最大的生技王國為美國,去年總產值就達300億美元(約1兆台幣),其中治療用藥及人用診斷試劑,兩項合計已超過整體生技產業的八成以上。

從全球生技醫藥市場來看,2004總銷售額為473億美元(約1.57兆台幣),去年已超過500億美元(約1.66兆台幣),雖然占總體醫藥品市場仍不到10%,但年成長率卻達10%,遠勝其他醫藥品成長。(徐仁全摘錄整理)

五、高環保、低勞力──企業競爭,多精敏少廢棄

未來企業不再以「大」取勝,如何提升自動化能力與彈性,成為精敏企業(Agile Enterprise),才是成功關鍵。同時,在環保意識抬頭下,向來被環保人士視為天敵的製造業,在下一個十年會受到更嚴密的監督。節能、可再利用或回收的產品或元件,也是未來產品主要訴求。

什麼是精敏企業呢?能因應市場快速變化,滿足客戶多樣多變需求,並且迎戰劇烈的市場競爭,才堪稱為精敏企業。自動化技術其實正是象徵精敏時代來臨。根據經濟部統計處「2004製造業自動化及電子化調查報告」指出:國內製造業的自動化設備值比為76.29%,相較於2003年底的74.48%又增加了1.81%。另一指標為自動化設備密集度,也就是平均每位直接人工所使用的自動化軟硬體生產設備金額。2004統計為676萬元,較2003年的591萬元增加約85萬元,成長幅度達14.38%。

有了精敏還不夠,再加上環保才算擁有確保致勝的「雙劍客」。近來,歐盟開始推動的回收廢電子電機設備(WEEE)、與電子電機設備中危害物質禁用(RoHS)等法令,都代表綠色是爭取進入國際市場的一張門票。為處理日益增多的電子廢棄物問題,歐盟決定在2006年底前,所屬國家必須達到每人每年至少回收四公斤私人家用廢電子電機產品。

目前,國內廠商如華碩、鴻海、廣達及宏碁等大廠,皆已在歐美等品牌大廠的要求下,進行相關研發配合,也淘汰舊生產線以符合新規定,環境與人的健康狀況也將是政府與企業關注的焦點。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每年因受到空氣污染影響而死亡的人數達到30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5%。印度為了減少空氣污染,甚至限制新德里一年只能賣出1萬8000台汽車,比過去銷售量減少14。多數歐洲國家也開始徵收碳稅,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此看來,環境政策有時會與經濟發展相衝突,甚至凌駕在經濟發展之上。(徐仁全摘錄整理)

六、高水價、低油源──養水造水,自製能源

自古以來,人類戰爭最主要原因都是為了爭奪資源。未來十年內,最可能會成為衝突焦點的資源,分別為水、石油與糧食;水為第一

在水資源方面,由於地球暖化造成氣候異常,過去不缺水的國家,現在也開始缺水,使得水源養護與高值化水產業興起,成為下一個十年的重點。污水回收處理與淨化技術的發展,也是重要議題。

石油也會持續成為區域衝突的原因。對油源的不確定性,使得替代能源相對重要性升高,也拉近了開發成本,自然力發電與儲能材料是未來開發趨勢。

根據多國專家在2005年發布的「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報告」指出,過去30年間,北極地區冰川大面積融化、海冰面積銳減、永久凍土層溫度上升、海平面也會上升等現象證明,全球暖化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美國世界未來學會(WFS)未來趨勢報告指出,在2040年時,全球會有35億人苦於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這將是1995年的十倍。到了2050年時,全世界將有23的人口會受到水的傳染病、水不足問題的影響。

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顯示,隨著世界經濟景氣復甦,全球對石油的需求量不斷創新高,在2004年時的石油需求較2003年成長了3.4%,達到 102.24億公噸的油當量,比十年前成長二成。經濟部能源局報告指出,2003年來,國際油價攀高的主因為中、印、俄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成長所致。例如中國在2004年的石油需求量成長了15.8%,較同年期的美國需求量成長2.8%高出許多。

亞洲第四大經濟體印度,也屬於能源缺乏國家,但能源需求度卻持續增加中。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2018年印度石油需求量將成長一倍,每日耗油量達 400萬桶。印度官員預測,2025年印度每日耗油量將達740萬桶。由於印度有七成的能源仍需進口,隨著印度經濟快速發展,能源安全已成為莫大壓力和迫切課題。為解決穩定供油來源,中國及日本紛紛對俄羅斯原油感到興趣,也拿出實質動作與俄羅斯建立友好關係。

在國際能源短缺的大前提之下,台灣天然資源不豐,而且無力參與國際原油競賽,應積極發展具經濟優勢的替代油源,例如,巴西生質柴油之發展,及菲律賓積極利用椰油替代傳統汽油等。



標籤:
瀏覽次數:127    人氣指數:1127    累積鼓勵:5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_^每天至少笑一笑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_^每天至少笑一笑
 
住戶回應
 
時間:2013-07-08 18:34
他, 48歲,江蘇省,行銷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3-07-08 07:02
他, 57歲,高雄市,金融保險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