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笨蛋”一詞是個語感非常重的日常用語,
一個人被別人罵作“笨蛋”,一定會勃然大怒。
在某種程度上“笨蛋”等同於白癡,都是指智商極其低下的人。
但笨蛋的原本意思與智商是無關的
笨蛋指在某些事情腦筋突然轉不過來
想想現在的人要想的事情太多了
突然腦筋不輪轉這種事情我自己也常犯
不過聰明又能怎樣捏
常常聽到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有時裝笨一下也是一種快樂阿!
所以我覺得自己也是名符其實的笨蛋拉
詳細內容可以看一下文字的解說囉!!
[笨] 原是造紙的材料
不過在古代,稱呼一個人為“笨蛋”和智商卻毫無關
係,“笨”這個字甚至還是一種造紙的原材料呢。
《說文解字》說:“笨,竹裏也。從竹,本聲。”徐鍇進一步解釋道:“笨,竹白也。”《廣雅釋草》解釋得更加詳細:“竹其表曰笢,其裏曰笨,謂中之白質者也。其白如紙,可手揭者,謂之竹孚俞。”綜合以上注釋,可見“笨”是竹子的裏層,是竹子殺去青皮後留下的部分,是一層白色的薄膜,像紙一樣又薄又白,可作造紙的原材料。東漢蔡倫造紙,最早的原材料非常簡陋,計有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後來的人才使用“竹白”當作原材料。因為史書要在用“竹白”造的紙上書寫,因此後人就把史書稱為“竹白”,即“笨”。
[笨] 是肥大笨重之意
“笨”的這一原始語義到了魏晉時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據《晉書羊曼傳》記載,有四位元大臣通過評比,選出了當時的“四伯”:大鴻臚江泉把能吃的人定義為“谷伯”,豫章太守史疇把“大肥”的人定義為“笨伯”,散騎郎張嶷把狡妄之徒定義為“猾伯”,羊聃則把狼戾之徒定義為“瑣伯”。這是比附上古時期的“四凶”。其中“大肥”是指身體肥大,行動不靈巧,這類人被稱作“笨伯”,可見此時的“笨”已經轉義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沒有和智商低下聯繫在一起。
愚蠢的人首次被稱 [笨人]
到了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領袖葛洪的門人向他請教天下的惡人都有哪些種類,葛洪列舉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數十種惡人的種類,其中說:“杖淺短而多謬,暗趨舍之臧否者,笨人也。”在葛洪看來,笨人是指那種見識淺陋,謬誤百出,又不懂得善惡得失的人。這種人當然是愚蠢的人。直到這時,“笨”才和智商掛起鉤來。
[笨漢] 一詞廣為口語通用
清人李鑒堂所編《俗語考原》一書中說:“山東人謂粗魯人曰 [体漢] ,体與笨同音。”“体”在古代和身體的“體”字(繁體字)是兩個字,意思是“劣”,又指粗笨。笨漢當然智力低下,可見民間俗語已經把“笨”的意思定型了, (看來好像很難相信. 但您在鍵盤上注音輸入ㄅㄣˋ. 第二個選擇就是“体”)
[笨蛋] 一詞的出現
以至如何慢慢和“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詞。 則應該出於近代. 清代之前漢語未見此詞. 很可能是出自於《阿Q正傳》這是魯迅惟一的一部中篇小說,寫於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之間,最初分章刊登於北京《晨報副刊》,成功地塑造了阿Q一副愣頭愣腦. 迂腐. 滑稽典型形象。當時的中國人並不通曉英文. 但是通常把撲克牌上的 J.Q.K 稱為 鉤. 蛋. 王. 蛋字就此成了笨的同義詞. 從今天我們戲稱別人是笨蛋的語氣上分析確實所形容的也是阿Q愣頭愣腦轉不過彎來的樣子. 而不只是全然形容一個人智商不足.
後來文學家老舍. 也在其作品《茶館》第三幕出現了:
“ 秦 某人七十多歲了才明白這點大道理!
他是天生來的笨蛋!”的用詞. 話劇向來以通俗為主.
可見到1951年. 笨蛋這個詞已經廣為大眾所使用.
部份: 參考中華語典:文史哲最基本常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