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573469
 陳姣汝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學直笛有什麼不好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對學習木笛的看法.201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民族音樂學–台灣地區於1980
作者: 陳姣汝 日期: 2014.05.07  天氣:  心情:
歐洲十九世紀初期已經有許多成熟的研究發展,以比較音樂學為中心思想延伸出名為民族音樂學的新學科,而更多的文獻資料讓民族音樂學科更有機會發展得更完善,目前該學科還是以歐美為重心,各界的學者互相提出抨擊與研究,是拉起研究重心轉為亞洲音樂文化的重要關鍵。
至今留存下來最早的文獻資料,是Micheal Prätorius於西元一六一四年至西元一六二苓年出版的三冊樂器畫冊Syntagma Musicum,早期歐洲學術界是以樂器的演奏方式來替樂器做分類的,又依相同形制的樂器高低音域做詳細的介紹,最難背的,就是這些樂器在歐美各國的統稱說法,例如台灣國語的木笛、美國稱為Recorder、德語系國家稱為Blockflöte、有些地方則稱它Schnabelflöte、英國稱為Consortflute、法國稱為Flute a bec、義大利則是稱作Flauto Dolce,這些片語都表示了各個地區對一項樂器的不同看法。
這個學術運動起因源是來自於學者在英國倫敦找到Ms. Tiberus的相關研究Descriptiones et delineationes instrumentorum musicorim,受到影響的學者有Sebastian Virsung(1465 - ?)、Michael Prätorius(1571-1621)、Alexander Agricola(1445/1446- 1506)、Martin Mersenne(1588- 1648),我認為這可被設定為歐洲傳統文化,但是他們國家存在較久,因此並有系統的記錄下來,以至於後來被現代歐美人士抨擊這項思考,目前這些年代較久遠的資料大都是被引用於教學中,國外的教育是分體系不同而選用有不同的教材,在社會上思緒並不會打架,學有所成、學術有專攻,因此全世界都以此為警惕。
近代學者Bhârata出版了一本百科全書Nâtyaçâstra本意是用來區分自己國家的民族樂器,但是他的文章被歐美人士重視後,首先於西元一八八八年被Victor-Charles Mahillon(1841- 1924)翻譯引用於出版著作Catalogue descriptif et analytique du Musée Instrumental du Conservatoire Royal de Musique de Bruxelles中,因此書名也很明確地指出這本著作只是一個延伸討論的Analysis而已,這本著作提出的分類形式經常被拿來做教材。後來被廣泛使用的Hornbostel-Sachs就是對這本著作的內容提出註釋,即Erich Moritz von Hornbostel(1877- 1935)與Curt Sachs(1881- 1959)討論出來的學術思考,於西元一九一四年出版Systematik der Musikinstrument。
這些近現代的著作我認為對於歐美學術界是跨下很大的一步,雖然多被引用於亞洲地區的獨立音樂研究中,但剛開始的時候,卻是這些外國籍的學者促使我們台灣重視各個地區的文化,例如我回台灣,動機也是因為德國籍大學教師用意提醒我注視自己民族文化,不可忽視它,他將會為你的演奏帶來生命意義,這些都是自己國家人民會去忽視且嘲笑的重點文化,結果,變成某些民族音樂系學者開始嘲笑他國的弱勢族群文化,並在引進時特意忽視不同時代的特點,將之統稱為古典音樂(Vienner Classic Music),但其實只是歐洲一個表示歐洲動亂時代的表徵罷了。
標籤:
瀏覽次數:400    人氣指數:800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學直笛有什麼不好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對學習木笛的看法.2014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6-22 10:53
他, 55歲,台中市,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