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896275
 健康張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臟科醫師聲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快樂也需要學習
作者: 健康張 日期: 2010.10.07  天氣:  心情:
【工作智慧】快樂也需要學習
台灣的痛苦指數、工作時數,總是名列世界前幾名,大家都想要快樂幸福,卻往往求之無門。有「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之稱的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表示,利他的慈悲心,是快樂的根源;反之,如果為了自己的成功,不惜摧毀他人,那麼將永遠無法成為快樂的職場人。

職場充滿激烈競爭,且工作占據人生太多時間,抽不出時間好好休息、陪伴心愛的人,是許多上班族不快樂的來源。

「職場的競爭有兩種。」李卡德指出,一種是看到別人很優秀、很有創意、表現很好,會興起一種「我也應該這麼做,才會變得那麼好」的見賢思齊心態。

另外一種競爭則是,一心一意只想成功,就想盡辦法摧毀別人,卻忘了,不管是職場或人生,本來就是互相依賴、互相支持的體系,「當你把所有人都摧毀時,自己就失去支撐,最後也會向下墜毀。」

自私 是不快樂根源

李卡德認為,第一種競爭,是良性、正面的,第二種競爭則是自私、毀滅性的,而「自私,正是人類不快樂的最基本根源」。

李卡德是位藏傳佛教喇嘛,1946年出生於法國的他,父親是著名哲學家,母親是知名畫家,舅舅則是探險家,從小他就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往來的都是高級知識份子、藝文名人。他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後,曾跟著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一起研究生物基因族譜,卻在26歲時覺得人生必須有所改變,放棄高薪工作,到喜馬拉雅山下修行。

修行35年的他,最知名的作品是《僧侶與哲學家》,這本書帶來巨額版稅,與他原本一個月不到50印度盾比的生活極為不同,他決定將版稅全數捐給一個基金會,從事人道計畫,目前在西藏、尼泊爾及印度等地已陸續新建30多所診所及學校。

近年李卡德親身參加科學實驗,與許多腦神經科學家、佛教僧侶等一起研究,證明禪定時的腦波,與科學定義的正向、快樂的腦波吻合,長年禪修會在腦部帶來正面情緒,例如喜悅或熱情。他也因此推出另一本著作《快樂學──修練幸福的24堂課》,為世界困惑、痛苦的眾生,提出快樂的解答。

我們害怕悲慘,卻奔向它;我們想要快樂,卻遠離它。這樣的誤判是如何產生的?李卡德從親身經歷出發,主張快樂不在於外在環境,而是一種能力,一種生存的態度,必須學習,「就像閱讀、寫字,都必須透過學習、練習,為什麼人們不認為快樂也需要透過學習,才能獲得?」

內化 激發圓滿潛能

快樂的秘訣和技巧,就在於人心的轉換。李卡德指出,不快樂的真正問題,通常不在外在,而在於內心,「我們的心就像被寵壞的小孩,我們一向聽命於它,卻沒想過要訓練它。」

事實上,心常常執著、憤怒,會帶來不快樂,但若能常常培養慈悲、善心,就能成為快樂的人,必須把向外求的心轉為向內探索,並加以訓練。

雖然被外界封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李卡德說,他不知道為什麼別人會這麼稱呼他,但他相信,「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只要你知道方法。」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具有完美圓滿的潛能。

與李卡德私交甚篤的知名導演賴聲川表示,李卡德的生活非常忙碌,要為達賴喇嘛翻譯,也要從事慈善募款、參與科學實驗、出新書等,但這麼多事情中,沒有一件是為了他自己,「我從來沒有看過他煩躁或不安,或許,這就是他快樂的真正祕訣。」

這也正是李卡德所主張的,不論在職場或人生中,利他的心,是快樂的最根本來源,自私,則只會帶來不快樂。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這番話格外值得深思。
標籤:
瀏覽次數:397    人氣指數:1857    累積鼓勵:73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不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不一樣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臟科醫師聲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