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
小學時,老師教我們<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那日放學後,一反平常,我立刻蹦蹦跳跳地跑回家,要求母親給我解釋其中的意義。因為,老師只是略提一下內容,並未深入探討,而我則欲追根究底。
母親放下手中的食譜,溫婉地為我述說。
「這首詩是這樣的:一個遊子,又將要出門遠遊,他的母親為了不讓他受寒,正加緊趕做冬衣......。」
母親繼續說著,我則全神聆聽,這首詩宛如一口巨鐘,深深激盪我心。稚嫩的心靈,竟也感受到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我忽然覺得:母親也好比詩中的慈母,和藹而嫻淑,且有著一顆愛我的心。
之後,經過數年,我也擁有母親手織的衣衫。
那是一件好看的毛衣:粉灰底色,綴著幾朵黑棕相間的花蕊;袖口、領際、腰間,再織上一圈白色細帶。當時母親正學習針織,便特別為我做一件,關拂之情蘊藏其間。每逢天冷,穿上美觀新穎的它,頓覺凜冽寒意均自體內消除殆盡。國一時讀到查顯琳的<破毛衣>,深為文中意境所感,對母親手織的毛衣,又憑添幾分親切感。自此,每當北風又起,它便成為我最忠實的伙伴,陪我度過漫漫長夜,以及那段青澀而難走的歲月。
國三時已進入聯考前的衝刺期,生活變得緊張而忙碌。接踵而至的小考、週考、月考、模擬考、複習考,使我們永遠有追逐不完的目標,讀書佔據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時間。常常在放學後,立刻得趕去校外小吃店果腹,食畢又匆匆歸回教室,繼續上第九、第十節課,或演算一道道艱深的考題。每當挑燈夜讀,萬籟俱寂中獨聞筆尖沙沙的聲響,不禁興起苦樂參半的感慨,那種滋味,恍如隔世,卻又入世。
在寒冷冬夜裡,母親總會準備宵夜,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湯麵,有時則是進補的蔘品,讓我在讀書告一段落之後,能稍事喘息,補充精力以備繼續衝刺。當腳步聲在迴廊那端響起,我便知道又是母親將至。門吱呀一聲打開,母親捧著碗公端到桌上,擺放一副竹筷,催促道:「快吃,不要等它涼了。」直到我一骨碌吃完,她又執起碗筷,為我關上房門,腳步聲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迴廊盡頭。
一陣風吹來,銀鈴叮噹之聲縈繫耳畔,流覽一下如小山般的書堆,我又埋頭苦讀。冬夜裡,感到陣陣暖意正自衣隙間滲出,不再寒冷。